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日)渡边孝 参加讨论

关于出自、出身,还有一个问题,即砺波护所指出的新兴阶层依靠辟召制进用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说的,渡边(1993年)认为,在敬宗朝以前牛李党争前夜的官场,至少在有关政权中枢的中央重要官职中,并没有看到新兴地主阶级("庶姓")的进出。前田以"山东五胜"任职宰相和仆尚丞郎者为对象,调查了辟召的事例,从而指出,"山东五姓"中互相辟召的事例极多。而砺波护所举李德裕所谓"朝中三分之一皆朋党","中朝之半皆党人",则为一种夸大之词。另外,李党韦瓘手中的《牛羊日历》记载,大和末年牛党"凡在朋党者四十余人"。在党争的漩涡中,《日历》仅仅记非难敌党的言词,这也是很自然的,"四十余人"的数字显然是不可信的。正如何灿浩所指出的,李党方面,作为党派而言,其凝聚力比较薄弱,这一弱点是必须注意的,党的领袖阶层之间的横向联系不那么强固,因此很难看作是巨大的金字塔型构造的党派。台比(1979年)根据严耕望的《唐仆尚丞郎表》也指出,很难认为两党政权的交替就是尚书省高官人事的更换;因此,所谓朝臣过半皆为党人这种巨大党派的存在是令人怀疑的。从外观上来说,牛李党争显示了朝廷中枢激烈的权力争夺,这是事实;据此可以认为党争是巨大的金字塔型党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是朝廷中枢一群高官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看法应该说是接近事实的。为此,及早地弄清楚文宗、宣宗朝中央枢要官职的成员构成,进一步详细搞清当时辟召制的实际形态及其与党争的关系,也是当务之急。
    三、对藩镇、对外问题与党争
    陈寅恪自1944年以来经常谈到,牛李两党对待藩镇的态度和对外问题上的分歧:李党是积极用兵论,牛党则是消极和平论。但是,强调这一点是牛李两党(或牛党和李德裕)之间最本质对立因素的,则是砺波护(1962年)、胡如雷(1979年)、王炎平(1985年)、赵文润、拜根兴(1992年)等人。岑仲勉、刘运承(1986年)等人也高度评价李党的积极进取,而对牛党的苟安姑息予以否定的评价。由此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与此相反,周建国(1983年)、毛双民(1990年)等人则认为,在对藩镇的政策上,牛李两党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何灿浩也指出,李党并不是基于特定政策结合而成的,这一点反映在对待藩镇、对外问题上李德裕和其他李党首脑见解的不一致上。
    周、何两氏指出,《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在述及会昌三年--四年征讨泽潞留后刘稹时,曾有这样的记载:"初议出兵,朝官上疏相继,请(刘)从谏例,许之继袭。而宰臣四人,亦有以出师非便者。德裕奏曰'如师出无功,臣请自当罪戾,请不累李绅、让夷'"。由此可见,李德裕与其他李党宰相(李绅、李让夷)对于用兵也有不同意见,征讨泽潞的强硬路线不如说是李德裕个人的识见和决策。何氏曾指出李党作为党派,其凝聚力是相当弱的,李党在对藩镇是否采取强硬态度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也反映了这一点。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除李德裕外,李党领袖对于藩镇问题并没有什么象样的主张,这是事实。
    关于这一点,牛党的杜牧倒是赞成积极用兵的(《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樊川文集》卷十一);胡如雷于1979年,王西平于1985年等都据此对将杜牧算作牛党的说法提出异议。而毛双民(1990年)则根据牛党成员李绛对藩镇态度认为,牛党并非坐视藩镇割据,只是反对无视财政等现实状况的闇云的用兵论。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汴州宣武军发生兵变,部将李求节钺。当时,舆论以前年河朔三镇拒命以来多灾多难,主张承认既成事实,授与节钺,只有牛党宰相李逢吉一人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河北事态系不得已为之,对于河南的事态如果再作让步,将难以统制长淮以北,因而主张出兵征讨。唐长孺(1989年)也认为,李德裕在对待泽潞问题上采取了同样的态度。毛氏更认为,牛李两党在容忍河朔三镇的自立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大和五年(831年),幽州卢龙节度使部将杨志诚驱逐节帅李载义、求索节钺时,牛僧孺曾说:"自安史之乱以来,范阳非国所有。……如抚之以捍北狄,必不讦顺逆。"(《通鉴》卷二四四,太和五年正月庚申条)。而会昌元年(841年),同样是幽州卢龙军发生变乱,陈行泰和张绛以下克上,求索节钺。李德裕认为"若置之数月不问,必自生变。"主张观望,对首先向朝廷表示恭顺态度的张仲武给予节钺(《通鉴》卷二四六,会昌元年九一十月条)。如果将牛僧孺与李德裕的态度作一比较。前者主张放手让幽州自立自擅,后者则与此相反,主张直接介入,尽可能地将"反侧之地"置于朝廷的间接统治之下。(李德裕曾说:"河朔兵力虽强,但不能自立,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通鉴》卷二四八,会昌四年八月条--这段名言也是这个意思)。两者的姿态当然是有差异的。
    两者在对外问题上态度的显著差异,还表现在大和五年(831年)的维州事件上。安史之乱以后,维州陷没于吐蕃,其守将悉怛谋向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投降。对此,宰相牛僧孺认为与吐蕃的盟约不可破坏,主张将悉怛谋送还吐蕃。岑仲勉(1957年、1990年)、李则芬(1989年)等人认为,之所以在上述对外问题上产生显著差异,是因为牛僧孺嫉忌李德裕之功;反之,在牛党把持政权的大中三年(849年),西川节度使杜悰(牛党)却干脆利索地收复了维州,而且接受了属于吐蕃的秦、原、安乐三州和石门等七关的来降,迅速接收了这些地方。但是,朱桂(1976年)在文章中也指出,这十八年期间,吐蕃国内政治混乱,国力衰退,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并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正如岑仲勉(1937年)所详细论述的,就李德裕对回鹘战役的积极对策(以及牛僧的消极论)可以看出,李党在对外问题上想从维持现状前进一步的积极倾向。
    文宗曾向臣下询问天下太平之策,牛僧孺回答说:"无太平之象,方今四夷未至交侵,百姓未至流散,虽非至治,亦可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通鉴》卷二四四,太和六年十一月乙卯条)。从这些话,可以看出牛僧孺的政治态度是以维持现状为根本。胡三省曾评论说:"牛僧孺患失之心重,而李德进取之心锐。"当为至言。但是,正如刘运承(1986年)所评论的,李德裕的"进取"是立足于"修开元故事"的复古主义,试图在贵族统治的态势中回复到律令制。我认为,这种贵族的复古主义精神,将过去的传统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和样板,这是与"山东士族"的意识和精神相符的。李德裕厌恶进士浮华的感情,与他对藩镇、对外问题上的"进取",两者在思想根源上毕竟是相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