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仕途结构述要(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楼劲 李华 参加讨论

三、其它仕途围绕科举和吏道分化演变
    当科举只选拔了少量官员,辟署又主要选用各地小吏和特派大臣的僚属时,两者间自然留下了很大的官吏选用缺口,朝廷统一调补吏员及其依考渐次为官之途--吏道,正在这里起着基本的作用。这幅图景实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汉以来仕途结构的转换及其所导致的基本框架。接下来的问题是:唐代其它仕途,正在围绕这一框架经历意义深远的调整和分化,包括其作用和地位的重新确定。以下,请先述学校、门荫二途,次述其它。
    学校之途:倘不论具体建制而仅从选官角度比较,那么汉代以来,官学生自有特定的课试补官之法,学校自成一独立的仕途;而唐代官学生徒的基本出路乃在于科举,故学校已非独立的仕途。[22]具体如国子监各学及地方州县学则"每年国子监所管学生,国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其试者通计一年所授之业,口问大义十条,得八已上为上,得六已上为中,得五已上(下)为下。类三下及在学九年,律生六年,不任贡举者,并解退。"[23]参以《唐六典》卷20《国子监》及《新唐书·选举志》的相关记载,知唐官学生徒凡连续三年课试皆下、及在学九年(律学生六年)参加国子监或各州举贡进士、明经、法、书、算等科的考试皆不合格者,便须罢退出学。由此足见唐代的两监、州县学,着眼于仕途来看已不过是科举制的阶梯。
    值注意的是唐制国子监六学生徒,大半是由即便不入学也有其它多种入仕机会的官僚子弟入充的。这固然反映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续经调节后仍拥有的较大市场,但把官僚子弟诱导到已经改造的学校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却也未尝不是对以往士族安流平进之风的某种约束。同样,即使是身份极为特殊的弘文、崇文馆生,虽皆皇亲国戚、权贵子弟,自可用荫直接通过吏部选而获官。但其既然入学,依法亦须象国子监诸生那样修习课试,并按进士、明经等科考试及第而登进,惟其标准可加以放宽而已。《唐会要》卷64《宏文馆》载"贞观二年王珪奏请为馆学生置讲经博士,考试经生,准式贡举。"《唐六典》卷8《门下省》:弘文馆生"教授考试如国子之制。"[24]同书卷4《礼部》:"其弘文、崇文馆学生,虽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粗通文义。"所载是也。显然,官贵子弟进入两馆、国学,无非是要修习课试,通过科举之途来登进,这正须以现在科举已为众所趋骛,由此登进前程看好的史实来解释;同时也是初唐以来官学已通过较大的举贡配额、及其生徒在科场中较受重视的地位,与科举结成了特殊紧密的衔接关系的表现。[25]
    更值注意的是:鉴于官学和科举制的流变,玄宗天宝十二至十四载,明令"天下举人不得言乡贡,"改以官学生为科举的唯一来源;代宗广德二年,又制京兆府进士"并令补国子生";至武宗会昌五年,又令欲举进士、明经者,皆隶名太学或所在官学,"永为常制。"[26]这些针对当时官学和科举"浇漓浮薄"之弊的措施,实际上正是初唐以来官学并不独立选官而已附属于科举的性质的发挥,同时也透露了朝廷欲把科举完全筑于官学基础上的强烈意向。
    从发展的角度看,唐代这种旨在把官学的系统培养和考察,与科举考试取士之制直接衔接到一起的做法,虽不无渊源可循,[27]却仍不失为学校和科举制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往近了说,它解决了魏晋以来官学为权势子弟把持后的发展问题。往远了说,它不仅重行确定了汉以来官学的性质和地位,从而深切影响了其今后的发展;而且也在按科举贡的身分限制大为放宽,以诗赋记诵之术为主的朝廷统一考试在录取时发挥决定作用后,为科举制提供了一种尽可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保障取士质量的发展方向。学校之途,从此已明显转上了附属于科举的轨道。
    门荫之路:经隋和初唐的整顿,唐代门荫虽仍不免有等级特权内容,但也有了若干新的面貌。综诸记载,其要点:一是皇亲国戚功臣宰相等显贵子弟,可依法直接参加吏部铨选而获官。二是五品以上中高级官员及勋官有爵者、爵国公者的子孙,可依法在皇帝或太子身边充千牛备身、备身左右、殿中进马或太子仆寺进马、亲、勋、翊卫,或充亲王府执仗、执乘等仪卫人员,经五或八考合格后再送吏部选入仕。另五品以上子孙及六品清资官之子仪状端正无疾者,可充太庙或郊社斋郎,满六或八考后可经礼部试合格送吏部选。三是五品以下一般低官之子可依法充王公以下亲事、帐内,或与勋官三至五品之子一起列为"纳课品子",经十至十三年供事无误,由兵部简试,合格者选为武官或送吏部选。又凡门荫入仕者,其应获散阶早已预定,从嗣王、郡王叙为从四品下,一品子正七品上,到八品九品及勋官五品以上子从九品下不等。
    上述三类门荫中,得以直接予选的显贵子弟为数甚少。大抵皇帝缌麻以上,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一家限荫二人,宰相、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三品以上亦限一荫二或一人而已。可供第二类用荫登进的仪仗宿卫之职及斋郎,编制额一度远过6000人;第三类所充王公以下亲事、帐内及纳课品子的限额一度达20000人。[28]这两类基数甚大,最终由之入仕者在数量上当亦可观。他们的共同点是皆须充事执役(或纳资以代),积累必要资历后才许予选,合格者方能入仕。但第三类所须年限较长,所充王公以下亲事、帐内等职,与府史、亭长等并称"诸色胥史",[29]地位低下,由之登进实同吏道。第二类的境遇虽总体上好于第三类,却已分化而不可一概论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