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毛奇龄与明末清初的学术(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黄爱平 参加讨论

在对《周礼》的研究中,毛奇龄同样致力于弄清其书"庐山真面目"。《周礼》又名《周官》,始见于《史记》、《汉书》之记载,其来历则说法不一,或云出自山岩屋壁,或云汉武帝时孔安国所献,或云河间献王得自民人李氏。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校理秘书,始将其著录于《别录》、《七略》,推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王莽时立《周官》博士。其后,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等学者皆传其书,郑玄亦"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太平之迹",于是"括囊大典,网罗众家",为之作注,"是以《周礼》大行"。(51)但由于《周礼》一书来历不明,内容繁杂,故而时人已有不同看法,后世学者更是争论不休,誉之者认为系周公所作,所载乃周家制度,毁之者则目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或"六国阴谋之书",(52)斥为刘歆伪作。清代初年,学者大多持否定态度。姚际恒作《伪周礼论注》,"直绍述宋儒所言,以为刘歆作"。(53)万斯大作《周官辨非》,亦斥其非周公之书,所载"多自相谬戾,弊害丛生,不可一日行于天下"。(54)对此,毛奇龄明确指出,《周礼》非刘歆伪作。他列举《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汉武帝时已有是书,其出处踪迹历历可寻,非刘歆所能作伪者。毛奇龄认为,《周礼》既非刘歆伪作,亦非周公所作,而出自周末秦初儒者之手。他说:"《周礼》自非圣经,不特非周公所作,且并非孔孟以前之书,此与《仪礼》、《礼记》皆同时杂出于周秦之间,此在稍有识者皆能言之。若实指某作则自作诬妄,又何足以论此书矣。"(55)在毛奇龄看来,论证《周礼》不出自周公,非但不影响其书本身的价值,反而可以平息许多不必要的争辩,使得学者能以平和的态度去探讨研究有关问题。他说:"今天下攻《周礼》者众,总只'周公之书'四字害之。周秦以前,并无周公作《周礼》、《仪礼》一语见于群书,亦并无周秦以前群书若孔、孟、老、荀、列、墨、管、韩诸百家及《礼记》、《大学》、《中庸》、《坊记》、《表记》、《孝经》所引经有《仪礼》、《周礼》一字一句,则周公不作此书明矣。《周礼》非周公作,何害?《大学》、《中庸》,不知何人作,其为经自在也。必欲争《周礼》为周公作,《大学》孔子作,则无据之言,人将无据以争之,事大坏矣。天下是非,原有一定,《周礼》惟非周公作,非圣经。然周人所言《周礼》,即周之礼也,其中虽有与《春秋》诸礼不甚相合,然亦周礼也。如《公羊》言礼,全与《左氏》、《策书》不相合,然亦周人之书也。况周礼全亡,所藉此一书,稍为周备,可为言礼考据,若又排击之,则无书矣。如此说《周礼》方是妥当。"(56)不仅《周礼》如此,《仪礼》、《礼记》二经亦同,毛奇龄强调说:"若夫《周礼》一书出自战国,断断非周公所作,予岂不晓。然周制全亡,所赖以略见大意,只此《周礼》、《仪礼》、《礼记》三经,以其所记者,虽不无参臆,而其为周制则尚居十七。此在有心古学者方护卫不暇,而欲迸绝之,则饩羊尽亡矣。"(57)这一看法,是颇有见地的。本来,自汉代开始,对《周礼》一书或誉或贬,已有不同看法。其中,疑其非周公所作,推测其为"战国阴谋之书",或"六国纵横家之言"者,历代皆有学者言及,宋人尤甚。但他们几乎都未能走出这一误区:推为周公所作者,皆认为所载乃周家制度、圣人之法;指为刘歆伪作或秦汉人所作者,则认为所载皆不可信,甚而斥为"大乱之道"。毛奇龄在论证《周礼》一书"出自周末秦初儒者之手"的同时,能够跳出以往学者非褒即贬的藩篱,比较客观地肯定《周礼》一书的历史价值,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毛奇龄并未意识到《周礼》一书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因而多旁征博引,力辨为周家制度,不免有可议之处,但他对《周礼》以及相关的《仪礼》、《礼记》三书的看法,仍大体是正确的。后世学者评论说:"毛氏以《周官》为战国时书,不信为周公所作,又力辨非刘歆之伪,而谓周制全亡,赖有《周礼》、《仪礼》、《礼记》三经,有心古学,宜加护卫,最为持平之论。"(58)
    他如考证《子贡诗传》、《申培诗说》均系明人伪作,其内容多袭宋儒之说,而与史实不合;分析《春秋》门类而该以义例,一反宋胡安国《春秋传》之深文,所论"皆有征据","多不失平允之意";(59)精研四书,或辨正《大学》文本,论其"无古文今文之殊,其所传文,亦无石经本、注疏本之异",(60)抨击宋儒随意割裂改易经文之谬;或考释《论语》、《孟子》、《中庸》,于攻驳朱注,批评理学而外,对其文字训诂、典制名物颇有发明,多为后世学者所采用。凡此种种,均辨伪考证,致力于恢复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在清初的学术界开一时风气,并为其后汉学的兴起,起到了创辟榛莽,前趋先路的作用。后世学者谓"奇龄著述时有可疵,然不失依据,后起者皆用其法,崇尚汉学,不敢以空言说经,则奇龄为有功于经义矣",(61)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
    但是,毛奇龄毕竟是处在明末清初学术转型阶段的学者。当他冲出理学营垒,致力于廓清迷雾,开启新的学术领域和治学途径之时,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有学风的痕迹,其经学研究粗疏错讹、卤莽灭裂之处,所在多有。全祖望曾严厉地批评毛奇龄经学著述的诸多错误:"有造为典故以欺人者,有造为师承以示人有本者,有前人之误已经辨正,而尚袭其误而不知者,有信口臆说者,有不考古而妄言者,有前人之言本有出,而妄斥为无稽者,有因一言之误而诬其终身者,有贸然引证而不知其非者,有改古书以就已者。"(62)全氏的指责或许不无过当之处,但却确实抓住了毛奇龄经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如果说,在学术转型阶段旧有学风的痕迹尚不可避免,那么,学者自身的个性为人和治学品格,则足以影响其学术成就和地位。对毛奇龄而言,后者恰恰是他的弱点所在。本来,毛奇龄才思敏捷,学识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各方面均有成就,也颇得当时学界人士推重。但他却俨然以"大儒"自命,以"真读书人"自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无论前人时贤,往往纵横驳辩,肆意排击。所著《经问》一书,讲论经义,于他人之说多所驳难,但却"多隐其名,而指名而攻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人皆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余子则不足齿录"。(63)"若其人非雅士,便掷其书不观,不屑更置一词"。(64)不仅如此,毛奇龄还好为标新立异,负气求胜,"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65)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从该书渊源、传授、篇数、篇名、史实、文体、典制、地理、历法以及音韵、训诂等方面,考证出《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是后世的伪作,"祛千古之大疑",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和肯定。毛奇龄却执意与之为难,打着"卫经"的旗号,撰《古文尚书冤词》一书,"百计相轧",试图翻案,最终仍无法以强词夺正理。当然,由于毛书先出,他对阎书的一些批评指责不无合理之处,其后阎若璩即据此对己作多所删改,因此,毛奇龄之于阎若璩,实际上起到了学术诤友的作用,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考辨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一点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全祖望说:"奇龄之才要非流辈所及,使其平心易气以立言,其足以羽翼儒苑无疑,"(66)决非无稽之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