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而论之,毛奇龄是清末清初学术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反程朱,反理学,加速了宋明理学的衰亡;他辨正伪书,廓清迷雾,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普遍回归经学原典的趋势;他博通群经,注重考据,提倡新的治经方法,为后世学者开启了新的学术领域和治学途径。但他又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宽于己而刻于人,其经学研究颇多粗疏讹误之处,因而不免招致物议。时人对其已颇有看法,后世学者更是毁誉不一,汉学家亦不以其为正宗。全祖望即对毛奇龄道德操守、立身大节,以及学术文章多所指责。江藩作《汉学师承记》,于毛奇龄亦摒弃不录。但平心而论,毛奇龄在明末清初学术史上的地位是应当予以肯定的。所谓"善论人者,略其短而著其功,表其长而正其误",清代一些有识见的学者已然看到这一点。诚如阮元所言:"有明三百年,以时文相尚,其弊庸陋谫k24h210.jpg,至有不能举经史名目者。国朝经学盛兴,检讨(毛奇龄)首出于东林、蕺山空文讲学之余,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实学顿起。当是时,充宗(万斯大)起于浙东,胐明(胡渭)起于浙西,宁人(顾炎武)、百诗(阎若璩)起于江淮之间,检讨以博辨之才,睥眤一切,论不相下而道实相成。迄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书授徒之家数十,视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则不可。检讨推溯《太极》、《河》、《洛》在胡胐明之先,发明荀、虞、干侯之《易》在惠定宇(栋)之先,于《诗》驳申氏(培)之伪,于《春秋》指胡氏(安国)之偏,三《礼》、《四书》所辨正尤博。至于古文诗词,后人得其一已足以自立于千古,而检讨犹不欲以留于世,则其长固不可以一端尽矣。"(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