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新邑考(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彭裕商 参加讨论

    由上所论,殷人第一次迁徙在成王三年,从殷都迁往洛邑。洛邑是晚殷以来的旧城,其规模应不会很大,地面建筑恐怕也不能与殷商王士在其故都的居住条件相比,但因当时在“我宗”成周附近也无更好的安置地,所以只好安置在此地居住。至成王五年,政局已经稳定,周人即开始营建新大邑以作为所迁殷人的长久居住之地,于是便有了殷人的第二次迁徙。
        关于殷人的第二次迁徙,《多士》说:“予惟时命有申”,申,《尔雅·释诂》云:“重也”,有继续和追加之意,是说在原有第一次迁徙之命的基础上更有所追加。追加之命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几句,是命居于洛邑的殷人再迁往新作的大邑。《多士》又记载周王对殷民说“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所谓“奉德不康宁”是指周人已在成王三年将殷人迁至成周附近的洛邑,至此营建新邑,又再将殷民向西迁往新邑。这样一再迁徙,就有“奉德不康宁”之嫌,所以成王才用“时惟天命”来向殷人解释,并且许以“朕不敢有后”,以抚安之。又说:“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表示此乃殷人长久定居之地,以后不会再有迁徙之事了。
        综上所论,周初殷遗民的迁徙前后实有两次,第一次是由殷都地区迁往成周附近的洛邑暂时居住,第二位再由洛邑向西迁往新大邑长久居住。
        《书序》记载殷民的迁徙,说:“成周既成,迁殷顽民”,以成王五年的营洛为营建成周,而系殷遗的迁徙于是年,与《多士》《多方》等篇的记载明显不合。所说迁徙地点成周是错误的,而时间则属殷人的第二次迁徙。
        (二)关于《尚书》中的洛及洛邑。《尚书》中与本问题有关的洛或洛邑见于以下一些篇章。
        1.《康诰》:惟三月哉生霸,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
        2.《召诰》: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3.《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4.《多士》: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今朕作大邑于兹洛。
        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
        5.《多方》: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畋尔田。
        以上各篇提到的洛,所指有下面几种情况。
        1.指晚殷以来的洛邑。
        《多方》作于成王三年践奄还归之时,当时新邑尚未营建,所以该篇的洛邑即甲骨文中的洛和洛。
        2.指新邑及其所在的地区。
        《多士》“周公初于新邑洛”,称新邑为洛,此应为新邑之初名。究其所以,盖因洛邑原为殷遗所居,新邑的居住者也是殷人,故称其所徙之城邑也为洛。这种情况就像周一样,周人也称其先后所居之地为周,如岐周、宗周、成周等,同时也都可单称为周。并且新邑本在洛邑附近,大范围也可称为洛。
        《洛诰》“我卜河朔黎水”几句,历来没有讲好,这几句两言“惟洛食”,洛字所指也无人做仔细的探讨。笔者认为,将此句与《召诰》相联系,可以看出这里的洛与《多士》相同,实指新邑所在之地。《召诰》记载召公“先周公相宅”,于三月五日戊申到达洛地并卜宅,得卜后即开始“经营”,三月七日庚戌开始“攻位”,历经五日甲寅而位成,可知新邑的营建不仅已通过占卜确定了位置,并且已开始动工。甲寅的次日乙卯,周公至洛,然后通观新邑的营建。《洛诰》说“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所言与《召诰》相合。这就是说,周公至洛的时候新邑的营建已在召公的主持下完成了前期工作,这个时候本不需要再卜宅了,但《洛诰》为什么记载周公至洛后又作了多次的占卜呢?其答案就是该篇上文所说的“予乃胤保,大相东土”。胤者,继续之意,大相即广泛相视。原来周公的卜宅是继召公以后,更为广泛地占卜新邑的位置,以检验召公的卜宅是否正确。推其原因,无非是表示慎重,以达到安抚殷人的目的。所以周公说卜了河朔黎水、又卜了涧东瀍西、又卜了瀍东,算是“大相东土”了,结果都是洛地吉,以此证明召公的卜宅是对的,已选定了最佳位置。所以这里的洛应指刚开始营建的新邑的所在地。本来新邑的位置也在涧东瀍西的地区内,但可以看出,周公是将河朔黎水、涧东瀍西,瀍东等地与洛对卜,这种选择性的卜问,常见于殷墟卜辞(注:彭裕商:《殷代卜法新探》,《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河朔黎水、瀍东等地与洛对卜而不是洛,可知同样与洛对卜的涧东瀍西也不会是洛,而应是这一地区除洛以外的其它地点,不然这几句话就讲不通了。然自汉代以来,由于学者对周初洛邑地区的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所以对这几句话的解说往往经不得推敲。最主要的是,各家都认为周公先卜宅并献图与卜兆于成王以后新邑才开始营建,新邑的位置是待周公卜宅以后才确定的。这就必然要附会王城和成周的位置,从而指涧东瀍西为王城,瀍东为成周,同时也就必然要把洛字讲成洛水,并置河朔黎水于不顾。但问题是涧东瀍西和瀍东明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如两处均为吉地,则古人何不云“惟食”,而要多加一洛字,说成“惟洛食”呢?可见这里的洛并不是涧东瀍西和瀍东。不然,把两处都笼统地称为洛,其不合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周公卜宅时早已有成周,则瀍东不得为成周也是很明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