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c《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二。 ①d《蜀水经》卷一。 ②d道光《汶川县志》卷八。 ③d砖室墓在姜维城南约200米,为中原晋时常见的券拱式砖室墓。墓室呈长方形,弧形顶。目前发现的砖有纪年铭文砖、几何纹花边砖、钱币纹花边砖、乳钉纹花边砖等,砖长38、宽22、厚14厘米(另普查材料称0.27×0.10×0.04米)。墓室长4、宽3、高1.3米。其中一块砖上刻“太康六年九吉旦造作”字样。太康六年为公元285年。 ④d参阅道光《汶川县志》卷四《交通》;《增修灌县志》卷二《驿递》。 ①e岑仲勉:《理番新发见隋会州通道记跋》,史语所集刊,第12本,1947年。 ②e《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后汉志》第二十三,《蜀郡》,《续汉志》蜀郡汶江道下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晋书》卷十四,《地理志》。 ③e《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二《剑南道》中:“汶山县,……本汉汶江县地,晋改为广阳县,属汶山郡。” ④e《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二《剑南道》中:“周保定四年立汶川,隋开皇五年改为会州,大业三年罢会州为汶山郡。武德三年改置南会州总管府,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茂滋山为名。” ⑤e《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八:“石泉县至茂州中间经静州等族,本非大路,近年官员趋茂州多由此路行,故渐通商旅往来,在此引惹生事。本县(石泉)至绵州与茂州里数均适,又龙安县有都巡检,缓急可以救应,乞割石泉隶藏州,其旧入茂州路更不得开治。” ①f以上资料参阅道光《茂州志》卷二《关隘》。 ②f以上分见《汉书》卷二十八、《后汉书》卷八十六、《晋书》卷十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新唐书》卷四十二、道光《茂州志》卷二。 ③f以上分见《晋书》卷十四、《宋书》卷三十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④f《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⑤f道光《茂州志》卷二,《关隘》。 ①g《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 ②g《魏书》卷一百一,《吐谷浑传》。 ③g《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武帝永明三年。 ④g道光《茂州志》卷二,《关隘》。 ①h参阅黄沛翘《西藏图考》卷四《自松潘出黄胜关至藏路程》,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 ②h烽燧耸于山巅,栈道残留于河西岸峭壁,道途不通,仅远远察看而未实地勘察。 ③h《晋书》卷八十六《张轨传》曰:“及石勒杀刘曜,骏因长安乱,复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卫(街)、石门、侯和、邯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勒分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