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9)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是由川主寺出发,沿东岷江,向北,经明清时期的漳腊堡、镇边堡(现商巴寺)、柏木桥、卡卡沟、二塘、金线塘、弓杠岭、奠安塘、戎惰塘(现九道班)、踏藏,以及如今的东北寨、大录、达久、勾哇、加阿卡古城,至卡坝古城。由川主寺向北,我们是在一片细雨纷飞中启程,一过漳腊,汽车便进入一个南北向的走廊。走廊两面都是高山,走廊宽约200余米,绵延100多公里。古今道路就在走廊中展开。走廊的南半段山道平坦,农田片片毗接,但一过了小西天,渐入大山,道路在山谷中绕行。山上古木参天,谷中流水淙淙。越过弓杠岭,道路由上坡转为下坡。沿途谷深松少灌丛多。至踏藏,山势渐矮,海拔稍低。在踏藏,向当地居民了解,古代有路经此折而西北,越岷山中的拉玛克盖山口,直抵求洁寺,并由求洁寺沿包座河、达拉沟往卡坝。如今,采药的马帮、贩皮货的小商贩仍取此途往甘南、青海。 将以上的13个文物点连接起来,那么,我们 就会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唐初,由成都向北偏西,经灌县鲤鱼沱、汉代紫坪摩崖遗址、蚕崖关(茶关)、汶川桃关、佛堂坝、姜维城、茂汶汶山县城、茂汶较场坝佛教造像遗址、松潘镇坪龙涸故城、尕里台草地、迭部县加阿卡古城、卡坝古城、然闹古城,抵白龙江存在一条古道,这就是丝绸之路河南道蜀分道松灌支道所经;在尕里台以南,一直至汶川县的桃关,明代的关堡遗址保留较多,且完好,工程量也较大,这说明至明时,松灌丝道仍是官方非常重视官道驿路;在松灌丝道沿线,相继发现许多佛教遗址,例如成都万佛寺遗址、灌县灵岩寺遗址、汶川佛堂坝遗址、汶川威师佛教造像遗址、茂汶较场坝遗址等,多为南北朝至唐初的遗迹,表明这条丝道在南北朝时期仍是佛教比较繁荣的地区。文献记载,在南北朝时期,松灌丝道仍是西域向南朝输入佛教的重要线路。 注释: ①a《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三一,《诸葛亮》。 ①b《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山谦之《丹阳记》。 ②b《周书》卷三十九,《辛昂传》。 ③b《周书》卷三十七,《裴文举传》。 ④b《梁书》卷五十四,《河南王传》。 ⑤b《宋书》卷四十五,《刘粹传》附《道济传》。 ①c光绪《增修灌县志》载:“鲤鱼沱,在治西绳桥下。” ②c王国维:《水经注校》卷三十二,第1038页。 ③c玉垒关,因玉垒山而得名,位于都江堰市西门外约3里,耸立于岷江之侧的虎头崖上。光绪《增修灌县志》卷二《地志》记载该关建于唐初:“玉垒关,在治西一里,……唐贞观初年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唐代的玉垒关已毁,如今的这座玉垒关是在清代玉垒关的基础上于1975年重新翻修的。 ④c灵岩寺位于都江堰市西偏北约5公里的灵岩山中,故名。根据《灵岩纪略》的记载,该寺兴建于唐开元四年(716),由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主持修建。此寺出土大量唐代石刻佛经,皆藏于山洞之中,又名藏经洞。灵岩寺藏经洞共有两处,一处在寺前上竹林寺之后,一处在寺右东获庙半崖间。根据现有资料,我们知道这两处藏经洞残存以下经卷:《大般若经》、《月灯三昧经》、《伽楞经》、《陀罗尼经》、《出家功德经》、《灌顶经》、《多罗宝经》、《右绕佛塔经》、《随求经》、《随求即德经》、《出家经》、《三味海经》、《随求即德陀罗民咒经》、《无量寿经》、《子因胜经》等。其中版经页上刻有“大唐大历三年”字样,这是公元768年。此次考察,我们也来到了灵岩寺,古迹所剩不多,均为现代建筑。残余下的石经经过拼凑,全部集中在一起,仅余16屏。灵岩寺里还有一座石质千佛塔,据塔上铭文,镌于唐开元四年(716)。佛塔通高3米有余,锥状。底围约7.5米,直径约2米,共分13层。最底两层为台座,其上刻浮雕式花纹,再上为千佛雕像,最下面三层千佛趺坐,有莲瓣式背光,以后各层佛像依次缩小,总数约800多个。关于此塔的形制,显然与中原汉唐时期的塔不同,而与印度、中亚一代的南北朝前后的古塔在风格上接近,同样,也和新疆早期千佛洞中的壁画中的一些塔的形制很接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