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2)
从现存资料看,万佛寺的属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可分为大小两种,大者等同人身,小者高20-50厘米;大者多为单体佛教造像,小者多为佛龛,佛龛上的高浮雕人物造像很多,往往是一个模式,稍有差异:匠人往往将块石的上半段从中剖去一半,形成屏风状的背光,又用连珠纹将背光分隔成几块,每一块上用浅浮雕表现一组图案;其下半段则用高浮雕手法表现人物,往往居中者为佛陀菩萨,其左右两侧对称地雕刻其他人物;其最下端雕刻伎乐或舞伎雕像。 与岷江沿岸所出土的佛教造像相比,它们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背光处理,汶川威州师校所出的佛教造像就与万佛寺所出相同,再如在茂汶叠溪较场坝佛教造像遗址中发现的22龛唐初佛教造像在风格上也与其接近。这说明了其间的文化联系。 2.都江堰市鲤鱼沱故址 由成都出发,西偏北行约100里至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市。大约从战国末年起,它便以灌口之名显于世,以后相继置镇、县、郡。都江堰市境内保留下来的古迹很多,而与中西交通关系最为密切的要数鲤鱼沱了。 鲤鱼沱于清代灌县县城西门外约3里的玉垒关一侧,[①c]当时,是一个船用码头。乾隆、光绪、民国年间编修的《灌县志》都称其为“义渡”所在,恐误。这里应是南北朝以来,由成都往都江堰从事船运大码头。南北朝时期,岷江之水远比现在要大,成都至灌县本可沿江行舟,这在《水经注》里是有记载的:“江入郫江、检江以行舟”。[②c]唐代仍能行舟,故杜甫诗曰:“蚕丛铁马瘦,灌口米船稀。”这是说:现今汶川以北的军马赢瘦,皆因成都往灌县的米船太少。马莲舫的诗也反映了鲤鱼沱的使用情况,曰:“多少行商未归去,泊船应在鲤鱼沱”。由此推测,在南北朝时期,鲤鱼沱应是中外以及中原与边区商业贸易的一个船运码头。 在都江堰市境内,还值得一提的古迹是玉垒关址和灵岩寺石经。这两个遗址都是唐代前后的遗迹。前者反映了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央政权的官防[③c],后者反映了南北朝至唐初西域佛教东传的信息[④c]。 3.唐蚕崖关故址 由灌县西行,经鲤鱼沱、唐代玉垒关、汉代紫坪石刻遗址,便来到了唐代蚕崖关故址。《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曰:“蚕崖关,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宋代,因四川与青海南部茶马贸易的缘故,蚕崖关被易名为茶关,《蜀中名胜记》卷六曰:“蚕崖关,宋熙宁五年(1027)重建,元末毁于火,今置巡司,关外有市,谓蚕崖市。《宋史》韩忠宪公子钳继知成都日所迁,以为夏夷互易之地。……松当悉维翼等州,熟羌每年十月已后,即来彭州互市。法司差上佐一人于蚕崖关外依市法至市场交易,勿令百姓与往还。”民国《汶川县志》卷四对茶关的军事功能作了明确说明:“茶关,古蚕岩关,治(指汶川县)南一百四十里,为县治门户,蜀郡屏藩。江山绝险,凿崖通道。昔设之以盘诘出入者。”在四川考察期间,我们只找到了茶关村,想来蚕崖关遗迹已荡然无存。 4.南北朝桃关故址 由蚕崖关西偏北行,经楠木堰、龙溪,越娘子岭,再经清代的映秀、银杏坪、沙坪关、佛堂坝诸驿铺,迳直来至桃关。桃关,位于汶川县南40里,因境内产核桃,且曾置关,故名。该地东有凉风岭,北有九段子山,南有茶山,可说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故其地势险要,是一个理想的设关场所。关于桃关,公认建于南北朝甚至更早。大概在唐代,此关已废,故唐代的文献称其为“故桃关”:“故桃关,在县南八十二里,远通西域。公私经过,唯此一路”[⑤c]。明代,重建桃关:“江水又南经桃关。桃关,本名陶关,明初四川都司遣兵修桥及关。汶川土酋孟道贵集部落拒阻于此,有索桥横江,为金川要隘。”[①d]清代桃关“仍关当中外之交。”[②d]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我们来到了桃关,然没有发现早期的遗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