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3)
在桃关村南约2公里,有个佛堂坝自然村。1987-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小佛教造像各一龛。1号龛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五尊造像皆立于莲花座上。居中的佛造像高3.4米、宽0.94米,立肉髻,身着圆领袈裟,双手交叉于腹前。龛内左上方有吉祥云。2号龛为观音造像,头戴法冠,身着缨珞,脚踩莲花座,双臂风蚀不清,高18厘米,宽约10厘米。造像时代待考。按唐代文献称桃关为“故桃关”,该地经济已衰退,而南北朝时期却是河南道上的要冲。疑为南北朝时期的造像。 5.汶川威州镇的“姜维城” 由桃关故址北行,西伴岷江,经皂角沱、太平驿、飞沙关,约40里至南北朝时期的重镇汶川县城。在其东南二里的山顶,有一座古城,当地居民称之为“姜维城”,相传是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的屯兵地。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城垣因地形构筑,稍有突出或收缩,而其他三面城垣都在一条直线上。西域垣稍完好,残长120余米,厚约5米,高约12米;南城垣残长65米,高约10米,厚约5米,外墙明显可以看出夯层,厚约10厘米,其中部偏东有一个突出面,残宽约10米有余,似一个马面;东城垣残长30余米,厚约4米,残高约4米,其中部一段毁圮;北墙已荡然无存。在南城垣南侧,约距古城150米的山坡上,耸立一个方形夯土台,当地居民称之为“点将台”,正方形,8米见方,残高约8米。城垣夯筑。在其城内及其附近,我们采集到不同时期的彩陶片、夹砂红陶片、灰陶片,还采集到黑红瓷片、青黄釉瓷片,以及为数不少的绳纹瓦片。在姜维城北,有一片梯田,均种果树。在梯田的断面上,我们发现了30余座石棺。石棺多长60-70厘米,宽30-40厘米,高30-50厘米,棺板厚约5-6厘米,多为黑色板岩或页岩。其中一座已完全暴露,我们进行了清理,未见遗物。 在“姜维城”西,现今汶川县城周围的山腰上,尚残存数段与姜维城筑建风格截然不同的城垣,残长1500余米,基本上把现今的汶川县城围起来了。城垣由块石砌垒,中间填以夯土,厚约2.5米,残高3.5米。这是文献所载的明威州城。 姜维城是历史上的哪一座古城?史学界是有争论的。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座古城延用时间较长,应与西晋汶山郡城、汶山县城、成汉汶山郡城、南朝梁的汶山郡城、汶川县城、隋朝的汶川县城、唐代的汶川县城有关,且一直沿用到明中叶。我们的理由是:从城内采集的瓷片看,多为唐宋之遗物;城垣建筑具有浓厚的汉风;古城南坡地发现的一座中型晋代砖室墓也是判断该城筑建时代的一个旁证。[③d] 由汶川县城向南往灌县,明清置三汛十关四驿九塘十七铺(其间或有撤增)以维护交通。[④d] 由汶川出发,西偏北,溯杂谷脑河而上,隋唐时期新开辟一条古道。古道从汶川县城出发,沿杂谷脑河而上,经阿坝至花石峡,并由此向北并入唐蕃古道。据文献材料,唐代该道比较活跃。沿线发现的两通摩崖碑铭,或能证明该道的兴起及畅道情况。[①e] 6.汶川威师佛寺遗址 在汶川县城中心地带,汶川威州师范境内发现一个佛寺遗址,主要出土四龛佛教造像,另有一些其它遗物。文物分存于汶川县文管所和威州师校。第一龛佛教造像为二菩萨,略残。二菩萨并列,站在莲花台上。莲花座下方,用浮雕手法表现出双狮造像。二菩萨身后是背光,背光呈圆叶状。二菩萨身上还残留鎏金痕迹。佛龛高40、宽21、厚12厘米。 第二龛佛教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略残。佛陀趺坐在金刚宝座上。其背后有背光,状如第一龛;其下为双狮图;共左右各立一菩萨,菩萨脚踏在莲花座上。这龛佛像的尺寸未能记下,大小略同于第一龛。 第三龛佛教造像为三佛菩萨二弟子。居中为东主药师、西方阿弥陀佛和释迦佛,两侧为二菩萨,身后为二弟子。三佛穿袈裟,领口呈“V”字型,坐狮子宝座。七造像背后有一较大的石雕背光,其上刻有一些图案,未能仔细去辨别。佛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厚约10厘米。上面三龛佛造像与万佛寺所出南朝造像在造型、体裁上很接近。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