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松灌丝道沿线的考古调查(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陈良伟 参加讨论

第四龛佛教造像凿刻在八棱形石柱的正面,上方龛为一立佛,似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站立,无冠,大耳,双臂略抬起施手印,披袈裟,下踩莲花座。下方为一小佛龛,居中为佛陀,两侧侍立二菩萨,已残,仅能辩清居中佛陀坐姿,两侧菩萨侧立,两龛佛教造像合凿于一石上,石柱高约2.10米,宽约60厘米,厚约50厘米。
    另外几样遗物是经幢、残碑、经幢顶帽、石鼎。经幢,又称“陀罗尼经幢”,因其上面刻“陀罗尼经”而得名。经幢正面为一龛文殊菩萨立像,高180、宽35、厚25厘米。文殊菩萨头戴法冠,身披袈裟,足踏须弥莲花座。经幢其他三面刻“陀罗尼经”,竖行。在文殊菩萨佛像之侧有“乾道十一年六月兴土”题记,而在经幢的上半部分有唐“大中十一年”题记。另外,我们在经幢上找到了“元和十二年岁”、“不空”、“宾国沙门佛陀波”等刻字。从所出佛教造像风格、题记看:这里原先是一座佛教寺院;寺院初建时代应在南朝前后,而后盛于唐、宋,废弃时代不详。
    7.茂汶东通北川的宋代古道
    茂汶县城凤仪镇是个南北狭长、临江布局的城镇,地理环境与汶川县城威州镇有些相似,其处谷地之中,四周都是高山。据文献记载,自汉至清,中央王朝一直在此置县:西汉置汶江县,东汉初年置道,安帝晚年升格为郡[②e],蜀汉、西晋、成汉时郡治南移汶川,汶江易名为广阳,[③e]南朝梁时置绳州、北部郡,北周易名汶州,隋初易名会州,隋末降为汶山郡,唐初改为南会州总管府,贞观八年改为茂州,[④e]与汶山县同治。我们在此共5天,没有找到汉唐间的古城,只是发现了明清茂州城的一段残垣和东向往北川的古道。[⑤e]这和文献记载有异。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沿线筑有诸墩铺以维护交通。概况如下:月峰墩,又名石榴关,西距茂汶5里;夹山墩,现名夹沙墩,西距茂汶10里;土地岭堡,现名苇香坪,西距茂汶15里;镇远堡,现名中心村,西距茂汶20里;关子堡,现名马蹄村,西距茂汶20里;神溪堡,西距茂汶40里;永宁墩,现名都料口,西距茂汶55里;土门堡,现名村,西距茂汶70里;镇安堡,西距茂汶80里;桃坪堡,曾名东兴,西距茂汶90里。由此入北川县。[①f]
    8.两河口唐翼水县故址
    茂汶县城北约50里的两河口,因是黑水河和岷江汇流之处,故名。境内居民不多,约300户。文献记载自汉至唐,这里是蚕陵羌的分布地,中央王朝在此置县、城;两汉、两晋属蚕陵县,有城,而于后周置龙求县、隋置清江县、唐置翼水县和合江守捉城。明代,这里是屯兵重地。[②f]和文献记载有出入,这里没有宋代以前的古代遗迹,仅有明代的烽火台遗址和明永宁堡址。
    大约在唐代中期,由两河口向西,溯黑水河而上,有条通往阿坝的古道,并经阿坝等地,向西偏北方向与唐蕃大道合,进而北上青海、南下吐蕃。该道沿线没有分布唐代以前的遗迹,故疑该道在南北朝时期不通。该道起自于两河口,终于壤口,与前文所介绍的汶川往花石峡的道路重合,全程约300里。
    9.较场坝佛教石刻造像
    由两河口沿岷江北上,约60里至场坝。较场坝位于岷江之西,亦称叠溪。文献记载,除南朝的宋、齐二朝在此仅置城外,中央王朝一直在此地设郡,置县,立州。西汉政府在此置蚕陵县,王莽易蚕陵为步昌,皆隶蜀郡,东汉两晋、成汉仍置蚕陵县,隶汶山郡。南朝宋、齐二朝将汶山郡治移往都江堰市。梁置铁州,北周置翼州,与翼针郡、翼针县同治。隋初以县直隶翼州。隋末省州改置和山镇,[③f]唐初重于此地置翼州,并易翼针县名为卫山县。[④f]宋隶茂州,明置叠溪守御千户所,清因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