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
在编写《谢安年谱》时,笔者曾对东晋时期的陈郡谢氏进行过粗浅的研究。现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略陈陋见。 一、谢尚刺豫的前前后后 陈郡谢氏的起家之地在豫州。谢尚得任豫州刺史,是谢氏从东晋众多大族中脱颖而出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它的名望不显,但经谢尚以及诸弟陆续刺豫后,谢安继而居中枢之位,陈郡谢氏才逐渐成为东晋南朝一门久盛不衰的高等士族。然而,谢尚刺豫并非是件易事,其间经历过异常艰苦的争夺。 豫州的正式侨立,始于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宋书·州郡志》豫州刺史条:"成帝咸和四年,侨立豫州,庾亮为刺史,治芜湖。"这是东晋政府特为庾亮由中枢出任外镇,而在扬州西北部建立的侨州。此时的豫州已获得大量的实土。《晋书·地理志》讲:"成帝乃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杨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又以旧当涂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除淮南、庐江、安丰外,据《资治通鉴》卷九三胡三省注和《宋志》记载,豫州的实郡还应有弋阳。总之,豫州夹在荆、扬中间,与江州隔江相望。同江州一样,近在建康肘腋,既能对晋廷形成威胁,又能力扼上游人马顺流下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由于豫州还是阻挡北方胡人南下的要冲,所以其地理形势又有胜于江州之处。 在庾亮之前,祖逖、祖约虽然也有刺史的名目,但是那时的豫只属于虚设。祖逖屯兵的雍丘,毗邻黄河南岸,是与石赵交战的前线地区。祖逖为晋廷守边,从无他意。即使这样,元帝还派戴渊进行节制,使祖逖忧郁而卒。祖逖死后,王敦乱起,陆续收复的北方土地,悉为石赵所占。祖约继任兄职,"始自谯城退还寿春"[1]。执政的庾亮以作涂塘为名,阻遏祖约南下,终于招致苏峻、祖约之反。庾亮割扬州江西之地侨立豫州是在平定苏峻叛乱之后,由于位置南移,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因此,豫州也就成为操纵晋廷实权的大族们反复角逐的地区。 为说明这一认识,现以《资治通鉴》编年为据,再综合他书,将成帝咸和四年到穆帝永和元年,豫州刺史就任的情况顺序排列如下: (一)咸和四年(329年)三月,庾亮"求外镇自效,出为持节、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2]。这一任职,庾亮持续到咸和九年。 (二)咸和九年(334年)六月,荆、江等八州刺史陶侃卒。庾亮迁为"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镇武昌"[3]。同年,居中执政的王导以其侄王允之为"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诸军)事,建武将军,镇于湖"[4]。王导此举,是为夺占庾亮一直控制的临近豫州的扬州诸郡军政实权。 (三)咸康元年(335)四月,历阳太守秦耽表石虎南侵,成帝"加司徒王导大司马、假黄钺、都督征讨诸军事以御之"[5]。田余庆先生详细地研究了事件的全过程,认为"王导利用机会调兵遣将,完成了对豫州治所周围要地的占领,并使前一年已占据建康上游两岸之地并出镇的王允之,改镇豫州旧治芜湖。看来,当年庾亮出都时所统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郡,统统归于琅邪王氏势力范围"[6]。但是,豫州刺史的职务王氏并未夺得,仍由庾亮兼任。 (四)咸康四年(338年),庾亮"乃解豫州授辅国将军毛宝"[7]"毛宝为刺史,治邾城"[8]。 (五)咸康五年(339年)九月,石赵兵陷邾城,毛宝赴江溺死。庾亮"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9]。这样,"琅邪王氏处心积虑夺回的豫州和扬州四郡,又在一次未经宣扬的袭击中回到颍川庾氏之手"[10]。 (六)咸康八年(342年)二月,庾怿因毒杀江州刺史王允之事泄,自杀。路永继任刺史(见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豫州刺史条;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则漏路永,误记赵胤)。 (七)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八月,豫州刺史路永叛奔(石)赵"[11],继任的刺史"赵胤镇牛渚"[12]。不久,赵胤死于任。谢尚遂以"西中郎将军督扬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13]。 自此之后,豫州一直掌握在谢尚之手,直到穆帝升平元年(357),谢尚死于任。继任者为从弟谢奕和谢万。陈郡谢氏兄弟先后刺豫10余年,豫州成为他们重要的起家之地。 在史书中,关于谢尚刺豫的记载,颇为扑朔迷离。田余庆先生认为,庾冰死后,晋廷使谢尚为江州刺史,是以图抑制庾氏。谢氏在江州无立足之地,只好后退一步,还镇历阳为豫州刺史。显然,这一结论是依据《晋书·谢尚传》。其文曰:"庾冰薨,复以本号督豫州四郡,领江州刺史。俄而复转西中郎将、督扬州之六郡诸军事、豫州刺史。"这段话的用语相当含混,好像谢尚由江州离任后立即转刺豫州。时间是在庾冰死后不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