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晋时期陈郡谢氏琐谈(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曹文柱 参加讨论

上游战场是荆州刺史桓冲在前秦大兵压境前主动开辟的。苻坚对东晋的全面进攻是在太元八年的八月。而早在上一年的九月,桓冲即以攻为守,遣将袭击前秦占据的要塞襄阳,焚践沔北屯田,掠民户而归。第二年五月,桓冲则亲统10万大军再次攻打襄阳,并分遣别将刘波袭扰沔北诸城,郭诠打武当,还命杨亮率军西进蜀地,攻打涪城。桓冲这一四面出击的战略行动,干扰了苻坚南侵的部署,使其不得不以很大精力注意江汉平原乃至巴蜀地区。桓冲所遣诸师,虽然没有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但却牵制住了前秦很多兵力,特别是慕容垂和慕容k22h306.jpg所率的两支战斗力很强的鲜卑兵。在前秦大举进攻后,上游地区又爆发了郧城之战,使慕容垂根本无法按预定计划,参加苻融所指挥的前锋部队在东线作战。
    淝水战前的太元年间,主导东晋政坛的大族是谢、桓两氏。自桓温死后,谯郡桓氏在陈郡谢氏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基本处于守势。这是因为,一则桓氏子弟才能平庸,无法同人杰辈出的谢氏家族抗衡;二则桓温晚年的非分之求,造成了举朝对桓氏疑惧的不良后果,使他们举手投足都得有所谨慎。此次大敌当前,桓氏则主动采取同谢氏联手的态度,并大致得到谢氏的响应。
    东晋两家当权大族的联手,既有军事上的策应(如桓冲在上游开辟西部战场),又有兵力上的支援。《世说新语·尤悔篇》注引《续晋阳秋》曰:桓冲"闻苻坚自出淮淝,深以根本为虑,遣其随身精兵三千人赴京师。"同时还表现在为避免扩大矛盾,而在权力分配上互有退让。太元八年七月,桓冲"请以王荟补江州刺史,诏从之。时荟始遭兄劭丧,将葬,辞不欲出。于是卫将军谢安更以中领军谢輶代之。冲闻之而怒,上疏以为輶文武无堪,求自领江州,帝许之"[26]。在江州人选问题上,如果不是谢安作出最后让步,双方很可能发生直接冲突,影响到共同对敌。但从桓、谢联手的全过程来看,桓冲似乎比谢安更能从大局出发一些。桓冲代桓温居任后,"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权衡,冲不从。"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桓冲乃解扬州刺史以让之。"桓氏党羽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纳。"后桓冲刺徐,"时丹杨尹王蕴以后父之重昵于安,安意出蕴为方伯,乃复解冲徐州",桓冲亦无异议[27]。蒋福亚先生曾指出,桓氏家族对于前秦的仇恨是刻骨铭心的,既有国仇,又有家恨。桓温两次北伐折羽,皆与前秦有关。桓氏家族主要成员大都有同前秦交手的经历,皆以灭秦为后快。[28]《晋书·桓豁传》:"初,豁闻苻坚国中有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有子二十人,皆以石为名以应之。"这种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情绪,正是桓冲一再让权、桓氏兄弟又不反复纠缠的思想基础。比较而言,谢安在有些方面处理得颇为狭隘。桓冲遣精锐来支援,"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藩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29]。桓冲对谢安在决战前的表现忧虑,是有道理的。平心而论,淝水之战的迅速取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不是临战前,朱序提供苻坚大军未至的情报和战争中他扰乱军心的行动,战局如何发展还是很难预料的。战前,身为前线统帅的谢石只想消极防御,史称他"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30]。如果按照谢石的部署,起码淝水之战不能这么快取得胜利。清人龙燮诗云:"谢傅儿曹亦斗鸡,投鞭真可断虹霓。休夸决胜东山墅,只为苻坚下子低。"龙燮的看法虽然偏激,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释:
    [1]《宋书·州郡志》
    [2]《晋书·庾亮传》
    [3]《晋书·庾亮传》
    [4]《晋书·王舒附子允之传》。
    [5]《晋书·成帝纪》。
    [6]《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1989年版,第119页。
    [7]《晋书·庾亮传》
    [8]《宋书·州郡志》
    [9]《资治通鉴》卷九六。
    [10]田余庆书,第123页。
    [11]《资治通鉴》卷九七。
    [12]《宋书·州郡志》
    [13]《晋书·谢尚传》。
    [14]《资治通鉴》卷九七。
    [15]《晋书·庾冰传》。
    [16]《晋书·谢尚传》。
    [17]《晋书·谢尚传》。
    [18]《晋书·温峤传》。
    [19]《晋书·王濛传》。
    [20]《太平御览》卷七○一引《俗说》。
    [21]《世说新语·简傲篇》。
    [22]《晋书·庾翼传》。
    [23]《世说新语·赏誉篇》。
    [24]《晋书·谢石传》。
    [25]《晋书·王羲之传》
    [26]《晋书·桓冲传》。
    [27]《晋书·桓冲传》。
    [28]《再论淝水之战的性质》,文载台北谢氏宗亲总会编辑:《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
    [29]《晋书·桓冲传》。
    [30]《资治通鉴》卷一○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