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经济区的形成,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外,民国政府的直接领导、投资和干预以及战时经济体制的实施,也从外部强化了这一区域整合。 总之,战时在西南这一地理空间形成了战时体制下的后方经济区。但战时体制和战争条件毕竟是暂时的,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经济区域也必须解体和重组,而长江航道重新开通后,长江流域经济带也随之恢复。但抗战对西南区域经济关系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首先是人们在观念上留下了西南经济区划的深刻印象,具有了自觉的区域经济协作意识。战时后方经济区域协作关系,特别是四川对云南、广西国际通道的需要,也延续了下来,战时后方经济区也给战后西南经济区的构建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城镇网络的形成构成西南经济区的基本框架。 从战前的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区,到战时后方经济区,再到战后长江上游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的并存,这一区域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抗战之于西南的重要影响之一。 收稿日期:1998-06-24 【参考文献】 [1]四川文史馆。川康实力派与蒋介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2]陆仰渊。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史全生。中华民国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467. [4]国民参政会纪实(上)[R].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463. [5]国民政府。改订财政收支系统决议案[R].重庆档案馆藏。 [6]1939年9月8日国民政府谕字505号训令。 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R].南京:中国第二档案馆藏。 [7]周天豹,凌承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南经济发展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45. [8]李柴翔。大后方战时工业鸟瞰[J].经济周报,1945(12):1卷6期。 [9]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卷[R].北京:三联书店,1957:235~250. [10]兵工署。兵工署所属各厂厂址和出品表[R].重庆档案馆藏。 [11]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钢迁会1938年7月至12月事业报告[R].重庆档案馆藏。 [12]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M].北京:中华书局, 1948:9. [13]半年来空前的困难,机器业请求救济[N].新华日报,1943-12-09. [14]陶大镛。限价声中的工业[J].中国工业,1943,(21)。 [15]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经济[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2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