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禹都阳城即濮阳说(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沈长云 参加讨论

至于今天一些人们提到的今山西襄汾县附近的崇山(塔儿山),它的得名实在是更晚,我们只是在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才看到它的名称,所以就更难当虞夏之际的古崇山了。有人将它附近的唐叔虞的故地称作唐城,又进一步改称之为阳城(以唐、阳古字通),亦不过出于当世学者的一种推想,并无文献的依据。
    那么,古崇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司马相如《大人赋》说道:“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这里提到的作为尧之葬地的崇山,显然便是夏后氏所兴起的崇山,因为尧与夏后氏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此崇山的得名很早,《墨子·节葬下》:“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蛩、崇音同通用,这里的蛩山即崇山,应是很清楚的。此崇山,又或名曰狄山(崇、狄亦音近),《山海经·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水经·瓠子河注》:“《山海经》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凡此,皆证明崇山的得名应早在先秦时代。它的具体地望,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乃在古瓠子河流经的汉济阴郡成阳县西北,当今山东鄄城县东南附近,正处在我们推论的夏后氏居住的河济之间的范围之内。在它附近,还有与舜相关的历山、陶墟、雷泽等遗迹,我想,这些记载,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作为旁证,上引《山海经·海外南经》在谈到尧葬狄山之事的后面,又紧接着叙述了“南方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等有关祝融的传说,这也间接印证了《国语·周语下》所谓“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的说法。须要指出的是,今天竟有人把上述文献中提到的作为尧之葬地的崇山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山西翼城附近俗称作塔儿山的崇山混为一谈,对此,我们实在不知该怎样评论为好。姑不论《水经注》中已明确指出此崇山的地理位置在豫鲁之交的古河济地区,即以祝融传说所分布的地区来说,大家也知道,那是与晋南毫不相干的。
    崇山的地望既明,禹都阳城的位置亦好论定了。毫无疑问,这个阳城就是古河济之间的中心,并与崇山相去不远的古都濮阳。崇山所在的今山东省鄄城县东距古濮阳不过50公里左右。它们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即都处在豫鲁冀交界的华北大平原的中部,并皆座落在自西向东流过的古濮水之阳。这样,作为禹都的阳城就与夏后氏兴起的发祥地崇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我们认为,这样的论定是完全合理的。
    三、由颛顼之虚到禹之所都
    濮阳又名帝丘,这个“帝”指的是帝颛顼,传说颛顼曾居于此地,因而人们又把它称作颛顼之虚。
    既名颛顼之虚,又为禹之所都,这二者之间岂不冲突?我们说,这二者非但不发生冲突,而且正是因为濮阳作过颛顼的居住地,才更有理由被确定为夏禹的都城。
    这原因不是别的,乃缘于夏后氏是颛顼的后人。《墨子·尚贤中》即言:“伯鲧,帝之元子也。”鲧为禹之父亲,这是没有疑义的。伯鲧之称,乃崇伯鲧之省,亦很切合夏后氏祖上的身份。《墨子》以后的文献,诸如《国语》、《世本》、古本《竹书纪年》、大戴和小戴的《礼记》,还有《史记》、《汉书》等并言大禹的父亲鲧是颛顼的后人,或言“颛顼产鲧,鲧产文命(禹)”,或言“颛顼五世而生鲧”,或言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总之,鲧、禹及夏后氏族是颛顼氏的后裔可以说是众口一辞,相信是靠得住的史实。既然如此,作为颛顼后人的夏后氏居住在其祖上的故居地,还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
    或者要问,文献又称有虞氏是颛顼的直系后裔、而有虞氏与夏后氏并不属于同一个姓族,这与夏后氏为颛顼后裔的说法又怎么协调起来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有虞氏为颛顼后裔的说法不误,西周初期,周王室封舜的后代胡公为陈国的诸侯,《左传》昭公八年便公然说道:“陈,颛顼之族也。”春秋末期,陈国贵族的一支在齐国逐渐取得政权,《左传》的作者预言陈氏在齐国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其原因便是他们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颛顼那儿,并且继颛顼之后的有虞氏的历代首领幕、瞽叟、舜都有很好的德行的缘故。那么,有虞氏与夏后氏同为颛顼后裔的说法又怎么统一起来呢?原来,古代称某为某之后,也包括母系的血统。有虞氏与夏后氏虽同为颛顼之后,但有父系和母系血统的区别。我们看夏后氏日后又与有虞氏结为婚姻(《左传》记夏少康娶虞思之二女为妻),古代同姓不婚,如有虞氏的父系出自颛顼的话,那么夏后氏与颛顼的关系当就属于母系血统。古代重母系,这并不妨碍夏后氏与颛顼的亲密关系。况且,我们从夏后氏与有虞氏具有婚姻关系这一角度考察,夏后氏亦应居住在河济之间,因为有虞氏(包括虞舜)的世居地正在今豫鲁交界的虞城县。文献称舜为“东夷之人”,说他“生于冯诸,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孟子·离娄下》),又说他“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史记·五帝本纪》),这些,都是东方的地名,在先秦及西汉早期的文献中都是有案可查的。后人将它们一一搬到晋南河东地域,是不足为凭的。这一点,在许多学者那儿都有明确论述,兹不多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