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宗盟”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巴新生 参加讨论

若上述考证可信,则作为社稷之神的禹同样与周人有族源上的联系。准此,不仅“命氏”是周人的一种血缘控制手段,“胙土”同样含有对异姓诸侯血缘控制的寓义。“胙土、命氏”不仅反映了姬姓的血缘至上必须得到任何邦国的承认,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手段把异姓也纳入姬姓的血缘宗法秩序内。换言之,即把异姓也视作姬姓血缘组织的分支,或一部分。
    据此,如果把宗族与宗法制看作周人组织姬姓政治社会的原则,那么,宗盟和宗法秩序则是这一原则的突破和扩大。其突破表现为对一族一氏的狭隘族类意识的打破,使姬姓血缘关系与政治准则在天下范围内得到统一。而得以使异姓血缘编织到姬姓宗法秩序内的,不是联姻而是“赐姓、胙土、命氏”。周人把分封这一政治形式与“赐姓、胙土、命氏”这一程序相结合,是把分封与分宗相统一,也就是把政治原则与血缘准则相统一。而把这一原则扩大到异姓,是一个创举。如果说“赐姓、命氏”反映了周王对异姓宗族的血缘认同的话,那么,“胙土”则是周王在此基础上,对异姓也可以分割“天胙”祖业合法性的确认。
    就严格的宗法制而言,汉人所谓“王者天下之大宗”(11)之说自属无稽,但如就宗盟与宗法秩序言之,却是恰如其分的。西周存在着宗盟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应是毋庸置疑的。西周存在着“宗周”这一概念,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许多历史学家已指出的,不仅姬姓诸侯称周王室为宗周,异姓同样这样称呼。有的学者对这种现象作了如下解说:
    这说明周天子初为姬姓大宗,故同姓诸侯皆称周王室为“宗周”;后因王及宗庙所在,遂称镐京为“宗周”。异姓诸侯本与王室有姻亲关系,也就跟着宗室称周王室或镐京为“宗周”了。(12)
    我们说使异姓诸侯同样可以称周王室或镐京为宗周的原因不是联姻,是周王在进行宗法分封时所采取的“赐姓、胙土、命氏”。由于这一程序的实施,使异姓诸侯得以进入以姬姓周天子为宗主的宗盟和扩大的宗法秩序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宗盟是有一定的组织原则的,即所谓“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这一原则显然是为了保证周王的姬姓血统至高无上,维护以周天子为宗主的宗法等级秩序的。东莞张其淦《左传礼说》在评价滕、薛二侯争长之事时曾这样说: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而滕侯则以来朝争长闻?不能礼让矣!诸侯班爵周有定制,当时诸侯不知周班为何物故有此争。左氏记此深为礼惜也。后来晋楚争长于宋,吴晋争长于黄池,则皆以武力争,不复言礼矣。(13)
    这里《左传礼说》提出的最有价值的看法,即在于他认为“诸侯班爵周有定制”,而这个定制就是“周班”。《国语·鲁语上》有三条材料均涉及此,其一曰: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
    其二曰:
    班相恤也,故能有亲。
    其三曰:
    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采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