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宗盟”初探(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巴新生 参加讨论

因此,宗族与宗法制作为周人政治结构的组织基础与组织原则,显然还有完善的必要,而周初尤然。
    周本是僻处西隅的一个小邦。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如殷。只是靠了方国联盟才灭掉了“大邦殷”。《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东观兵于盟津“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尚书·牧誓》记载了武王伐纣之师除了周人自身的力量外还包括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友邦盟军。这种方国联盟是殷商所实行的政治模式,其往往是盟主借助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建立起来的松散的联盟。方国部落虽对盟主有某种贡纳联系,但基本上是独立的。这些方国的向背对盟主的影响极大,所谓周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18)就是指多数方国投向了周人。殷的灭亡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武王灭商后由地区性的诸侯之长变为天下盟主。而武王灭商后的分封也没有改变这种格局,正如晁福林先生所说:
    《史记·周本纪》载武王灭商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类“褒封”的着眼点在于兴灭国、继绝世。与其说武王此举是在实施分封制,无宁说它只是招徕天下诸侯的姿态。戎马倥偬之中,武王所注目的是灭商大业和政局的稳定,并没有真正把分封诸侯提到意识日程上来。《逸周书·度邑》载武王灭商后曾经夜不能寐,所担心的是“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考虑如何对待殷商遗留势力。史载表明,武王所走的依然是传统的路子,竭力以周王朝为核心组成新的方国联盟。武王封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又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都是以方国联盟领袖的形象出现的。(19)
    也就是说武王在政治体制上并没有什么变革,因此武王去世后,“三监”和东方诸侯遂发生叛乱,事实说明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周初的形势。“小邦周”要真正战胜“大邦殷”就必须在政权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建立在宗族基础上的宗法制自然可以解决同姓贵族的参政问题,而仅此还不能安置异族贵族,适应这一要求,于是“宗盟”与宗法秩序诞生了。
    王国维先生曾敏锐地发现周初宗法分封后君臣关系的巨大变化,他说: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当夏后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恒累叶称王。汤未放桀之时,亦已称王。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初亦然,于《牧誓》、《大诰》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分亦未全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古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20)
    所以,周初君臣关系的巨大变化,正是周人创造了“宗盟”这一政权组织形式,将同姓、异姓贵族统统纳入其天下一体的宗法等级秩序所致。
    宗盟政体出现在理论上的依据,则是周人对狭隘族类意识的突破。周人的族类意识是周人最根本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在周代文献中有着强烈的反映。如《国语·晋语》:“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僖公三十一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等等,这些记载,无疑反映了周人根深蒂固的族类意识,这种族类意识是生活在保留了宗族血缘组织的周人的共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