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釜邱之会和孟尝君相秦并非其被逐于齐的结果 齐愍王二年(前299年),对于孟尝君来说有两件大事,就是与魏王会于釜邱(今山东定陶西)和入秦为相。古本《纪年》载"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邱",薛侯即孟尝君。魏襄王十九年(前299年),当齐愍王二年,是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入相秦"(《史记·六国年表》)。这两件事情的起因何在呢?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认为齐愍王初立之年孟尝君即被废,在见逐于齐愍王之后,孟尝君才有和魏襄王的釜邱之会以及后来的入秦为相,他说"愍王初立,《史记》谓'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齐策》亦谓'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而孟尝君就国于薛'者,正其时矣"。这个论断颇有值得商榷处。 首先,《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载"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云云,见于是篇所述冯驩焚券之事,而这个叙述多小说家言,于史实多有违拗。且《孟尝君列传》载齐王废孟尝君事时并未说明是在齐愍王继位的时候,特别是其叙述孟尝君入秦为相事曾明谓"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若以为齐愍王"惑于秦、楚之毁"即在是时,则《孟尝君列传》之载即前后自相矛盾,太史公似不会有此等明显的错误。因此,可以说《史记》所载"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云云并不能说明孟尝君于齐愍王初年被逐于齐。 其次,《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章载,术士冯谖(《史记》作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券以招徕民心,"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而得薛地民众拥戴。《孟尝君列传》亦载有冯驩事,与《齐策》之文多有不同之处,且《孟尝君列传》还载有孟尝君"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三反而不致一入"之事,与冯驩事极相类,《晏子春秋》所载北郭骚之事亦此类。这些都应当是战国时代的传闻异辞,虽然有史影在,但毕竟不可绝对作为信史看待。冯驩事之可考者,仅孟尝君归薛一事,然从其中并看不出孟尝君于齐愍王初年被免职的迹象。相反,《齐策》却载有下面这样一段叙事文字:"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孟尝君为齐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如果说《齐策》的这个记载有史影在其间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则是孟尝君并没有在齐愍王初年被免相位,而是"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再从诸家对于此章的系年看,多以为在齐愍王七年(前294年)"田甲劫王,相薛文走"(《史记·六国年表》)以后,仅钱穆先生定于齐愍王元年,两说相较,以前说为长。总之,从《齐策》此章的内容看,并不能成为钱先生说法的根据。 再次,《战国策·楚策》四"长沙之难"章载"长沙之难,楚太子横为质于齐,楚王死,薛公归太子横",此载"长沙之难"为"垂沙之难"的讹误。前301年秦、齐、韩、魏诸国攻楚,斩楚将唐昧于垂沙,翌年,楚派太子横入齐为质以求媾和。《赵策》四"魏败楚于陉山"章亦谓"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后来楚怀王死,据《史记·楚世家》载,齐愍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将《楚世家》与《楚策》之载相对勘,便可断定,"齐相"即"薛公"孟尝君。在齐愍王初年,孟尝君并未被废,此亦为一证。 复次,孟尝君入秦为相,不久就被秦废黜而且囚禁。孟尝君自秦逃跑时惶惶然若丧家之犬,非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几乎不得逃归。《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若孟尝君果然于齐愍王初年被废逐,那么齐愍王三年孟尝君自秦复归齐时就不会再次为齐相。这个事实从侧面表明孟尝君在齐愍王初年并未被齐废逐。 要而言之,釜邱之会和孟尝君相秦并非是由于他被齐愍王免相而寻找的退路,而是有比较复杂背景的事情。作为齐国最有影响的封君,孟尝君在列国间颇有威望。魏襄王曾经请孟尝君为相,目的是为了改善魏、齐关系。术士公孙戍曾经对孟尝君说:"大[1]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战国策·齐策》三)从齐国的外交需要看,齐王当然也要利用孟尝君的这个威望,《史记·孟尝君列传》谓齐愍王"复卒使孟尝君入相秦"之说是正确的。孟尝君与魏王的釜邱之会和后来的入秦为相,可以说是齐国外交的重要举措,并非孟尝君已经穷途末路的反映。 四、孟尝君被秦免相的原因 秦昭王请孟尝君赴秦为相,目的是为了利用孟尝君在齐国和东方诸侯间的重大影响。秦昭王七年(前300年),为了加强秦齐关系而命泾阳君为质于齐。战国时期的质子,虽然多为屈从于某国的结果,但也并非绝对如此。秦派泾阳君入秦。真正的目的在于要和孟尝君联系。《史记·孟尝君列传》载"秦昭王闻其(按,指孟尝君)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由于孟尝君答应入秦,所以第二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入相秦"(《史记·六国年表》)。孟尝君相秦仅一年就被免相。关于孟尝君被免相的原因,《史记·秦本纪》载"薛文以金受免"。关于此载之义:一、《史记正义》谓"金受,秦丞相姓名;二、方苞《史记注补正》谓:"九年,薛文来相秦,十年,免;中间无金受相秦事。金受名别无所见,恐传写之误,盖薛文以受金免而楼缓代相耳。"三、梁玉绳志疑卷五谓孟尝君传载有人向秦昭王进说为"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昭王乃止,囚孟尝君,疑金受即说昭王之人"。四、杨宽《战国史》第333页谓金受即《战国策·东周策》所提到的赵国大臣金投。按,"正义"谓金受为丞相之名,于史无征,盖非。杨宽先生所说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无证据。梁氏《史记志疑》之说不合战国时期以"客卿"为相之例,孟尝君相秦是加强秦齐关系的举动,秦非不知也,秦也曾派张仪到别国为相,同样是肩负外交使命者,孟尝君为齐,固为秦所知,其被免相的根本原因当为秦、齐关系变化所致。[2]比较而言,方氏疑为"受金"之误的说法近乎实际,可从。然而"受金"云云,亦止为藉口耳。免相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秦关系的变化。此年齐国允许为质子的楚太子横归楚,使秦扣留楚怀王为人质的计划破产。齐国此举无疑是与秦国为敌,故秦也就对孟尝君的影响产生怀疑,免其相位,乃势所必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