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孟尝君复为魏相当在魏昭王八年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复入秦为相是齐愍王灭宋以后的事情,吕祖谦《大事记》已经指出其说之误,谓孟尝君"去齐相魏,在齐灭宋之前,《史》在灭宋后,非"。此后诸家多从吕氏之说。从《战国策》的记载看,此说是完全正确的。《魏策》二的"五国伐秦"章叙述齐欲伐宋的时候术士游说魏昭王,其言语中提到术士"偏事三晋之吏"的名单,其中就有孟尝君。《赵策》四的"齐欲攻宋"章载齐欲攻宋时术士说魏王语,其中有"王又挟故薛公以为相"的说法。这两个记载确凿地表明在齐伐宋之前孟尝君即已为魏相。齐灭宋当齐愍王十五年(前286年),那么,孟尝君复为魏相盖在齐灭宋之前多久的时间呢?我以为当在秦、齐并称帝之年,即魏昭王八年(前288年)。这年秦昭王称西帝,并尊齐愍王为东帝,以成连横之势。这就使得其它诸国颇感威胁儸对付秦、齐两国便成为当务之急。魏昭王在这个时候用与齐愍王积怨很深的孟尝君为相是极有可能的。《战国策·东周策》"谓周最曰"章所载"薛公背故主,轻忘其薛,不顾其先君之丘墓",即此时之事。孟尝君复为魏相时力主讨伐齐愍王,他为魏相以后的第四年就发生了齐、魏、韩、赵、燕五国攻齐的重大事件,齐愍王走莒而死。五国攻秦的因素固然很多,然孟尝君为魏相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则还是可以肯定的。 孟尝君为魏相的事迹见于史载之最晚者是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的事情。此年秦攻魏,兵至大梁(见《史记·秦本纪》和《史记仱六国年表》)。据《战国策·魏策》三记载,孟尝君奉魏昭王之命赴赵、燕两国求救,赵"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燕"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待孟尝君所求的赵、燕兵至,秦军遂去。孟尝君复为魏相的时间约六七年的时间,并且很可能是终卒于魏的。 在担任魏相期间,孟尝君并非虚应故事,而是一位有实权的人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载魏昭王"欲与官事",还要事先跟孟尝君打招呼,孟尝君劝他"试习读法",结果魏昭王"读十余简而睡卧矣"。韩非子评论说魏昭王"不躬亲其势柄",可以推想,魏国的"势柄"实在其相孟尝君手中。作为魏相的孟尝君在列国,特别是在三晋地区有很大影响,赵王曾经"封孟尝君以武城"(《战国策·赵策》一),就反映了这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孟尝君为魏相之后,薛邑仍为其所有,并非为齐所得。《战国策·秦策》三"薛公为魏谓魏冉"章载孟尝君语谓"齐予晋弊邑",吴师道《补正》谓"薛虽文旧封,而属齐,齐破畏魏,且取薛予魏",是以已薛为齐所有。吴氏之说有误。《史记·孟尝君列传》引此语谓"晋国敝于齐而畏秦",其义已较策文明晰,是策文当有错讹之处。孟尝君死后薛方被灭的情况,亦证薛地终孟尝君之时并没有易主。 八、简短的结论 关于孟尝君的行状,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 孟尝君早在其父靖郭君田婴尚在的时候,便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前324年)被魏召为相,以加强魏、齐两国关系,初步登上政治舞台。前322年,魏欲联秦,便使张仪为魏相,孟尝君即于此年返齐。至迟在齐宣王十一年(前309年),孟尝君已经继其父位而为齐相。凭借广召士人所造成巨大影响,孟尝君以齐相的身分在列国间是一位相当活跃的人物。前299年,他与魏襄王会于釜邱,同年,秦派泾阳君入齐跟他联系,翌年,他便入秦为相。由于秦国外交政策的改变,秦昭王不久就免去其相位并且将其囚禁。孟尝君得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于前98年逃归于齐,复被齐愍王任命为齐相。由于孟尝君和齐愍王矛盾日趋严重,所以在前294年的田甲劫王事件之后,孟尝君不得已而被迫归于薛地,至此而中立于诸侯国之间,成为单独的一个政治势力。魏昭王八年(前288年),应魏之请,孟尝君入魏为相,致力于联合诸国,以求打败齐愍王。前283年,齐襄王继位后,孟尝君与齐的关系改善。《史记·孟尝君列传》说齐襄王立时孟尝君才中立于诸侯固然不对,然其谓齐襄王继位后"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则还是可信的。这时候的"亲薛公",实际上是为了扭转齐愍王与诸国关系紧张的局面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孟尝君盖终卒于魏。 孟尝君于齐威王三十三年(前324年)被召请为魏相,其时孟尝君初出茅庐,若是时其年龄定为二十岁左右,那么到齐襄王初年,孟尝君即已届花甲。《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卒,"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可见,薛之灭距孟尝君之卒的时间并不太长。《史记·田世家》载襄王继位时齐地大多尚为燕军所占领,襄王居莒地五年才在田单破燕之后入于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齐襄王五年前,齐所注目者是赶走燕军,待此事之后方有可能与魏联手灭薛。所以我们推测孟尝君之卒和薛之灭都是齐襄王五年(前279年)或稍后的时间。孟尝君卒时约六十余岁。 孟尝君的时代,他以贤达而闻于诸侯。术士公孙戍曾经当面对孟尝君说:"大[4]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战国策·齐策》三)可见孟尝君以义、廉著称。直到孟尝君去世以后,秦昭王还称赞其贤(见《战国策·秦策》四"秦昭王谓左右"章)。战国后期,适应王权加强的需要,孟尝君因其与齐愍王的矛盾而渐被视为乱臣贼子。《荀子·臣道》篇罗列"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的"篡臣"名单,孟尝君就包括在内。平实而论,荀子的这个评价是有一定的偏见寓乎其中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