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孟尝君考(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索》 晁福林 参加讨论

那么,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是否如《孟尝君列传》所言,要晚至齐襄王继位时呢?
    种种迹象表明,孟尝君"中立于诸侯"当始自他和齐愍王完全决裂的时候。他与齐愍王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而又相互戒备的状态。齐愍王要利用孟尝君在各国的巨大影响,孟尝君也要利用齐国这个金字招牌以行其私,待到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这种相互利用的状态即告终止。齐愍王七年(前294年)齐国发生了"田甲劫王"的事件,齐愍王怀疑此事为孟尝君所指使,孟尝君遂闻风而逃归于薛。此事即《战国纵横家书》第八章所谓的"王弃薛公,身断事"。虽然田甲之事到底与孟尝君有无关系,由于史料不足而无法判断,但是孟尝君与齐愍王的矛盾由此而公开化,则是显而易见的。《荀子·王霸》篇说"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愍、薛公是也",可见齐愍王与孟尝君之间暷矛盾是由来已久,且积怨很深的。《孟尝君列传》谓田甲事后齐愍王知道误会了孟尝君并请其复相云云,都靠不住,但其所云此后齐愍王允许孟尝君"归老于薛",则还是正确的。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应当就是他归于薛地以后的事情,时当前294年。
    对外战争的受挫和外交的失利,是孟尝君被免齐相的主要原因。《战国纵横家书》第八章载苏秦谓齐王语指出,"薛公相脊(齐)也伐楚九岁,功(攻)秦三年,欲以残宋,取进(淮)北,宋不残,进(淮)北不得,以齐封奉阳君,使梁乾(韩)皆效地,欲以取勺(赵),勺(赵)是(氏)不得。身率梁王与成阳君北面而朝奉阳君于邯郸,而勺(赵)氏不得"。这种失利的局面,促使齐愍王下决心罢免孟尝君而由自己亲自决策大事。关于孟尝君"中立于诸侯"的原因,《战国策·东周策》的"谓薛公"章,透露了一些消息。是章载: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厚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有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秦、魏,收周最以为后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此章之载表明,齐愍王在孟尝君归薛之后曾欲用周最,后又听祝弗之议而秦将吕礼为相,目的在于促使齐、秦联合。孟尝君前298年从秦逃归以后,以齐相的身分极力促成了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之事,他与秦作对乃是情理中事。齐愍王既然听祝弗之议而决策联秦,那么力主反秦的孟尝君当然与其政见不合。这应当也是促使孟尝君归薛的重要原因。关于此间的背景,吴师道《战国策补正》谓当在孟尝君"奔魏之后,召秦兵之前",其说实误。《秦本纪》载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五大夫礼出亡",是年正当田甲劫王、孟尝君归薛之年,此章亦当系于此。从此章内容看,术士建议孟尝君联合赵、秦、魏等攻齐,使齐逐吕礼,正反映了孟尝君此时已经返归于薛而自成一统的情况,与我们判断孟尝君"中立于诸侯"事当田甲劫王之时,是吻合的。孟尝君"中立于诸侯"的时间系从齐愍王七年始,大约至齐愍王十三年复入魏为相止,前后共七年的时间。或以为孟尝君归薛之后旋即至魏为相,是不够妥当的。
    孟尝君在薛虽然"中立于诸候",但毕竟是齐的大的疆域之中,且薛地为齐的南部屏障,在对付楚的入侵这一点上,孟尝君与齐愍王还是一致的。大约在齐愍王九年(前292年),楚曾攻薛,孟尝君求淳于髡帮助,说服齐愍王发兵救薛,事见《战国策·齐策》三的"孟尝君在薛"章。[3]由此可以看到孟尝君归薛之后,他与齐愍王之间尚有微妙关系在。一方面,在薛地,孟尝君称薛侯,俨然为君主,当时谓小国之君为"千乘之君"(《战国策·齐策》三),故有"孟尝,千乘也"(《战国策·齐策》四)的说法。孟尝君的这种独立倾向,当然为齐愍王所不满;另一方面,薛地的安危又与齐有密切关系,所以齐愍王又不忍心与孟尝君完全决裂。这种微妙关系甚至在后来孟尝君到魏为相以后还保持着。《战国纵横家书》第十四章载当时在魏的苏秦给齐愍王的信中语谓"王尚(尝)与臣言,甘薛公以就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齐愍王看来孟尝君仍是齐国外交的一颗重要的棋子,正如苏秦所言"非薛公之信,莫能合三晋以功(攻)秦"。齐愍王与孟尝君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