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明清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究竟应当定位为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关键是弄清市镇工业与府城工业及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市镇工业与农村工业之间没有一条清楚的界线,并不意味着市镇工业与农村工业没有差别。我认为: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区别,不仅在于地理位置方面,而且也在于生产的性质和方式等方面。从生产性质上来说,农村工业基本上是一种很小范围内的地方自给性工业,主要依靠的是本地原料和市场;而城市工业则主要是一种“外向型”工业,即其所使用的原料较多来自外地,产品也有很大一部分供给外地市场。在生产方式方面,农村工业主要是农家副业生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工艺水平以及产业层级都较低,而城市工业则主要是工匠的专业生产,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工艺水平以及产业层级等方面都处于较高阶位。
    这些差别在明清苏州地区的工业中都表现得很清楚。大体而言,在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方面,农村工业与府城工业分别处于两极。典型的例子例如纸张加工业。在此工业中,烧纸、油纸的制作主要在农村(115),主要依靠农村自产原料,产品主要供给地方市场,生产技术较为简单,产业层级也较低,相反,笺纸制作位于府城内,原料来源与产品市场都主要在外地,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产业层级也较高。前者属于农村工业,其生产规模扩大十分有限;而后者属于城市工业,发展颇为迅速,在清代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业。郊区市镇工业所处的地位大致在农村工业与府城工业之间,但更接近府城工业。
    首先,从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来看,郊区市镇的主要工业(碾米业、榨油业、酿酒业、草编业)所使用的原料(稻谷、油菜籽、大豆、席草等)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本地农村,而所生产的产品(食米、油、油饼、草席等)也有一部分供给本地居民(包括农村和市镇居民)。从这一点来说,这些市镇工业似乎与农村工业无多大差别。但是到了清代,碾米业、榨油业、酿酒业所使用的原料已有很大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来自远地,产品也绝大多数输往府城和更远的地方(116)。即使是依靠本地原料比较严重的草编业(117),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向。虎丘织席业所需的席草早在明代后期就已不能自给,要从吴江等地输入。到了清代,因为生产扩大,席草输入也随之大增,因而康熙时虎丘镇已有席草行专司其事(118)。其所产草席则远销各地,“南津、北津、通安等席市,每日干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浒墅]关者亦必买焉”(119)。因此虎丘的织席业到了清代已经是一种原料和市场都主要在外的工业了。
    其次,市镇工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也明显高于农村工业。即使是同一行业,市镇上的专业化生产与农村里的农家副业生产,无论是在生产的工艺水平上,还是在生产的效率与产品的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这种情况在碾米业、榨油业、酿酒业等工业中都很清楚。即使在农村工业具有较大优势的草编业中,情况也大致如此。史称清代中期“席萆之肆、席机之匠,惟浒墅有之……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浒墅]关者亦必买焉”(120)。亦即专业化的织席作坊,只是浒墅镇上才有,四方商贾和过往宾旅都在镇上购买这种以样式好、品质佳著称的“浒墅席”。乡下生产的草席如果要以“浒墅席”的名义出售,那么在产品的样式、质量标准等方面就不能不唯镇上草编业的马首是瞻(121)。这不仅清楚地表明了市镇工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而且也表明了农村工业在生产上对市镇工业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因此,尽管与农村工业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郊区市镇工业仍然属于城市工业,而非农村工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状况。
    (二)明清苏州工业的发展
    关于明清苏州工业的发展,史坛研究已多。兹以我在最近出版的一部关于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为基础(122),从苏州众多的城市工业部门中,挑选棉布加工业、丝织业与丝织品加工业、成衣业、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纸张加工业、印刷业、草编业、砖瓦石灰业、铁器制作业以及珠宝制作业等12个主要行业,对苏州城市工业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的发展情况作一略述。
    1、棉纺织业与棉布加工业
    棉布生产包括棉纺织业与棉布加工业两大部门,而棉布加工业又主要由踹压与染色两个部门构成。同明清江南其他地方一样,苏州地区的棉纺织业主要分布在农村,而棉布加工业则集中在城市。但是不同的是,苏州的棉布加工业基本上位于府城内外,而松江的棉布加工业却主要是在专业市镇上。
    与松江、太仓等地相比,明清苏州地区棉纺织业的生产规模小得多(123),发展速度也慢得多。苏州向外地输出的大量棉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江南其他地方收购坯布来进行加工后再输出的。因此苏州的棉布加工业的规模,远大于其棉纺织业的规模。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世纪中,苏州棉布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到了清代初期,“各省青蓝布匹俱在此地兑买,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124)。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也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到了雍正、乾隆之际,府城的踹染业集中到了阊门外的上、下塘一带,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棉布加工业区。以后由于污染问题引起官司,大部分染坊又被勒令迁至娄门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