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2、丝织业与丝织品加工业
    苏州是明清江南丝织业中心之一,其丝织品加工业(主要是染色)也在江南首屈一指。这些工业基本上都位于苏州府城内,大体可分为官营和私营两个部分。嘉靖时官营苏州织染局额设织机173部,各色工匠共计667名,岁造紵丝1,534匹(125)。到了清代初期,苏州织局的额设织机增至800部,雍正时减至710部。乾隆时再减至663部,织造匠役为2,175人,岁造缎匹大约3,500匹。此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道光时代(126)。因此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官营丝织业的规模至少扩大了一倍以上。在此同时,私营丝织业的发展更为引人注目。万历29年曹时聘说苏州“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坊罢而织工散者数千人”(127)。顾炎武则说明末苏州“城中机户数千人”(128)。因此万历时代苏州织工人数当有数千人之众,殆无争议。参照一机三人的比例,此时苏州织机总数当在一千数百部之谱。到了清康熙初年,织机总数增至1,500-3,400部,织工达5,000-10,000人。道光时苏州丝织业已不如乾隆时之盛,但据海关税务使统计,尚有织机12,000余部(129)。按照同样的比例,织工总数当为36,000人。加上丝织品加工(主要是染色)的从业人员,则直接从事丝织品生产与加工的人员的总数,还要更大得多(有关讨论见后)。
    3、成衣业
    苏州地区生产和加工出来的棉布与绸缎,大部分以布料的形式输往外地,但也有一部分在府城制为服装,供给本地和外地市场。由于苏州成衣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成衣业也成为苏州府城的一项重要工业。从有名布号“益美号”的故事来看,清初府城内成衣业一年所使用的布匹就多达百万匹(130)。当然实际情况未必如是,但此时府城成衣业规模已经很大则是可以肯定的。到了清代中期,府城成衣业继续发展。乾隆45年成立了成衣业行会--成衣公所(131),此后经营特种服装的行会也相继建立(132)。这标志着成衣业已成为苏州城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碾米业
    明清苏州府城及郊区市镇居民所食用的稻米,基本上都是在本地碾坊脱粒,因此碾米业也是苏州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工业。该项工业主要位于枫桥、浒墅、月城、虎丘、甫里等郊区市镇。其中虎丘在清代中期已成为江南著名的碾米业中心(133);甫里也以碾米业发达而著称,其碓坊并成为江南各地的楷模(134)。苏州的碾米业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虽无直接记载,但可从稻米消费量与碾米工效来推算。明代后期苏州府城人口达50万人左右,清代中期更达百万以上。苏州居民人均年食米量,据包世臣说,是男女合计“牵算每人岁食米三石”(135)。据此,则明代后期府城人民年食米约150万石,而清代中期300万石以上。仅就此一项而言,自明末至清中叶,碾米业的生产规模就扩大了1倍。郊区市镇居民食米也要依靠碾米业加工。由于郊区市镇居民的人数在此三个世纪中增加了9倍,因此食米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此外,酿酒业也消耗颇大数量的稻米。如后所言,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地区酿酒业的生产规模有显著的扩大,清代中期每年酿酒所用稻米数量与府城居民食米数量不相上下(136)。因此碾米业生产在此三个世纪中的扩大幅度,远比府城人口的增加幅度大。
    5、酿酒业
    酿酒业也是苏州地区的一项主要工业。这项工业至少自明代中期起,就主要集中在郊区市镇。府城近郊的新郭、横塘、李墅等诸村,在正德时就已是“比户造酿烧糟发客”,横金一带并出现了专业的酿酒工,“横金、下保、水东人并为酿工,远近皆用之”(137)。到了明末,横金镇成了酿酒业中心,“中人十金之产,亦必为之,大力者用秫数千斛,俟四方行旅之酤”(138)。到了清代,横金的酿酒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道光时出现了“横一万”之谣,“言日出烧酒一万斤也。况春冬大酒之数,十倍于烧酒,核计岁耗米麦,负郭各乡总不下数十万石”(139)。毗邻横金的木渎镇在清代发展更快,成为江南最大的酿酒业中心。据乾隆初年苏州巡抚张渠在一份奏报中所说,在木渎镇,“烧锅者已二千余家。每户于二更起火,至日出而息,可烧米五石有奇,合计日耗米万石。纵非日日举火,然以一岁计之,所烧奚啻百万。其他市镇糟坊,间有私相效仿,则苏城所耗之米,已不可胜计矣”(140)。
    6、榨油业
    明清苏州的油坊,包括位于农村、季节性开工的“乡作车”相位于城镇、常年性开工的“常作车”两种。后者专业化程度较高,明代主要分布在府城近郊,而清代则集中在郊区市镇。明代中期府城阊门外的上塘可能已出现商业化的专业油坊。但是一直到明末,府城近郊的新郭、横塘、仙人塘一带,“多开油坊榨菜、豆油”(141),才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榨油业生产地区。到了清代,设有油坊的市镇不仅为数更多,而且有关的记载也更加详细。在清代前期的周庄、陈墓等镇,“每至春间,堆贮菜子,用以压油”(142)。到了乾隆时代,甫里镇的油坊更成为江南各地油坊的表率(143)。
    7、纸张加工业
    早在正德时,府城内的大众化笺纸生产已颇盛。到了清代中叶,生产更为兴盛。至乾隆中后期,府城内印纸作坊已有30余家,并合建了同业会馆--仙翁会馆(144)。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中期府城内印纸作坊的企业规模已颇大,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水平也颇高。例如乾隆时代的30多家纸坊雇佣工800余人,平均每坊20余人;生产的笺纸,有丹素、胭脂、红金、砂绿、山木红等色,工艺颇为复杂,有推、刷、洒、插版、托边、裱、拖、刀剪、杂等十余个工种。这些纸坊中工作的工匠“悉系江宁、镇江等处人氏”,他们在苏州纸坊的工作是专业性和常年性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