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5)
8、印刷业 明代后期苏州的印刷业基本上集中在府城内,书坊已知其名者就有37家,几乎都集中在阊门一带(145)。清代府城内的印刷业更加兴旺,因而在康熙十年印刷业主成立了同业公会--崇德公所(146),道光时更发生了严重的劳资纠纷,不得不告官解决(147)。除了这些书坊外,清代中期还出现了许多印制节庆民俗文化用品的作坊,例如各纸马香烛铺在腊月间,都“预印路头财马”售之(148);著名的玄妙观亦于元旦“设色印版画片……乡人争买芒神春牛”(149)。城厢附郭的印刷业在清代也发展了起来。例如著名的苏州木刻年画的印制,康熙时主要集中在阊门内的桃花坞。但是到了乾隆时,阊门外山塘街成为与阊门内桃花坞齐名的年画印制中心,有画铺多家,涌现了一批著名画铺与画师,制品远销江、浙、皖、赣、鄂、鲁、豫及东北,甚至日本(150)。日历印刷,清代中叶府城附近最盛,“阊、胥一带,书坊悬卖,有官版、私版之别。官版例由理问厅署刊行;所谓私版,民间依样梓行印成,仍由理问厅署钤印,然后出售”(151)。 9、草编业 苏州地区的草编业集中于虎丘、浒墅、甫里等市镇。这些市镇早在正德时即以产蒲席著称,“出虎丘者佳,其次出浒墅,或杂色相间,织成花草人物,为廉或坐席。又一种阔经者出甫里”(152)。直至嘉靖时,仍然是虎丘席名列第一,浒墅次之(153)。到了清代,织席中心转移到浒墅,“今种席草织席者,浒关为甚”,“虽虎丘亦以席多,不及也”(154)。甫里自正德以来,草编一直不衰,“概四栅之民,工商佃田外,大都织席。西南二隅暨迤甫迤西尤甚”,而“迤西北多业草蒌”(155),已有进一步的分工。此外,清代的唯亭、黄埭镇亦然,也成为新的草编业中心。唯亭镇“南隅业织蒲篓,西南隅业织芦席”(156)。黄埭镇所产草席,“或染色相间,其名有五尺加阔、满床独眠之异,凡坐具、枕几,修短阔狭花样,无不如其式而为之”(157)。 10、砖瓦石灰业 明清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镇与徐庄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官砖,大都在此二地烧造。特别是陆墓镇,所产砖瓦“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制”。清代发展更为兴旺,“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158)。在清代,陈墓则是著名的石灰生产中心。宜兴的石灰业兴起后,陈墓石灰业受到强烈冲击,曾一度陷于困境,“在镇窑户几至失业”。但到了乾隆中期,“陈墓灰又大行矣”,陈墓镇也恢复了其作为江南石灰主要产地之一的地位(159)。 11、铁器制作业 苏州府城的铁器制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明代中期就已颇为闻名。正德《姑苏志》卷14中记载苏州有针作,嘉靖时有日本使臣数次来苏州采购针(160)。城厢附郭也是铁锅的重要产地。嘉靖时备倭,苏州城郊冶坊被官府借去铁锅400口(161)。到了清代,苏州的铁业更盛,故“冶坊”成为一重要行业。乾隆六年冶坊工匠闹事,坊商联名上诉者即达14家之多(162)。这些冶坊,有专门“成造田器”者,有专门制作钉者(163)。制作铁锅者更多,“六门附郭共十六房[坊]”(164)。 12、珠宝玉器制作业 早在明代,苏州府城的珠宝玉器制作水平就已领先全国各地,故宋应星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165)。在清代,苏州的珠宝玉器制作也一直以高工艺水平著称,史称“珊瑚玳瑁等物,追琢极精”(166);乾隆帝亦赋诗赞之曰:“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167)。此时的珠宝玉器制作都在府城内,主要集中在阊门里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玉器制作已形成细致的行业分工,因此出现了开料行、打眼行、光玉行等;冬作坊生产也各有特色。玉器工匠主要是苏州本地人,但清代中期有大批南京玉工迁入。其人数颇多,与苏帮不相上下。据后人追溯,“苏地业此者三数百,商而工者则三千余人”(168)。对苏州城市工业在自明中叶至清中叶期间的发展情况作了一个概述之后,我们接着要问的是: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 (86)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的专业市场》。 (87)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88)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62页。 (89)沈寓:《治苏》(收于《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三吏政守令下)。 (90)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