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任东来 参加讨论

在美国毫无诚意的情况下,中国只好自行设法阻止白银外流。10月14日,中国宣布从次日起,开征10%的白银出口税,以及根据世界银价波动而确定的平衡税。这样一来,不法商人遂通过大量白银走私来牟利,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浪人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走私白银。12月,中国又颁布命令,加强了缉私的力度(注:《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41-142、150-151页。)。但是,中央政府的软弱和日本的蓄意破坏,使这些限制措施难以奏效。中国只好再回头向美国求助以稳定银价,并提出了两项办法:(1)除美国国内自产的白银外, 美国不在世界市场上购买价格高于每盎司0.45美元的白银;(2 )希望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帮助中国重整币制(注:孔祥熙致施肇基,1934年12月8日,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3页;美国副国务卿菲利普斯(Philips )备忘录,1934年12月10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54- 455页。)。
    这时,美国大通银行(Case Bank )上海分行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说,中国人因为美国的《购银法》而产生的反美情绪有增无减。同时,日本人正在打算向中国贷款,以便控制中国的货币(注:菲利普斯致罗斯福,1934年12月10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545-546 页。杨玉圣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当时中国经济界和金融界对美国的批评,见《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133-141页。)。这些报告引发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一场政策辩论。美国国务院认为,白银政策损害了中国官员、银行家和商人等上层人物的利益,因而势必影响两国的关系。它希望财政部暂停购银,或把银价限制在每盎司0.45美元,至少应把在中国的购银留在中国。但它反对由美国单独向中国贷款,因为这会触犯日本的《天羽声明》。财政部则表示,由于《购银法》的限制,它不可能立即停止购银或降价,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中国进行币制改革,并使之与美元挂钩。财政部还认为国务院对日本过于担心(注:罗素前引书,62-66页。)。
    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罗斯福,他既不想改变购银政策,也无意给予中国贷款。罗斯福幼时常常听祖父谈论其19世纪在中国的从商经历,因此他自诩对中国“有一个多世纪的背景知识”,在对华政策上自有独立的主张(注:Blum,op.cit.,p.206.)。在此情况下, 摩根索在征得罗斯福的批准后,向中方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1 )美国将只购买中国中央银行的白银,每盎司价格不超过0.55美元,并在世界市场上维持这一价格;(2)美国可以随时中止这一做法, 但会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中方;(3)请中国尽快派代表来美国讨论有关问题(注:财政部致国务院,1934年12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57页;施肇基致孔祥熙,1934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5页。)。
    孔祥熙对美国第一次表现出来的合作诚意感到高兴,遂进一步向摩根索提出,0.55美元的价位仍然过高,希望能将价格稳定在0.50美元。他还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就此签订一个长期协定。否则,中国只好考虑放弃银本位(注:孔祥熙致施肇基,1934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6页;施肇基致赫尔,1934年12月27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58页。)。孔祥熙显然过于乐观了。摩根索非但不能接受中方的建议,而且在白银派的压力下,连原来的承诺都没有坚持下去。1935年元旦,他通知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说,一个星期后,美国将不再把银价维持在每盎司0.55美元的价位。不过,他也表示了愿与中方合作的诚意。在与罗斯福商量后,摩根索决定邀请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访美,讨论白银问题。但美国国务院担心,由于宋子文是一位反日派,他的来访必然会引起日本的反对,损害美日关系。加之宋访问成功的机会甚少,因此,国务院坚决反对这一访问(注:摩根索致赫尔,1934年12月31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61页;赫尔致施肇基,1935年12月31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61-462 页;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月1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7页;罗素前引书,71-73页。摩根索后来曾想利用到葡萄牙度假的机会与中国代表会面,未果。Blum, op. cit., p.210。)。
    中国只好取消宋子文的行程,并在19日向美国提出了一份非正式的备忘录,希望美国仍能限制银价,至少采取措施不要购买从中国走私的白银。美国再次表示不能限制银价,因为《购银法》是命令式的。不过,它在购银时,“可以把中国的意见考虑进去”(注:孔祥熙与施肇基来往电文,1935年1月19、26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30-132页。)。
    就这样,中美两国就白银问题的第一轮交涉结束了。在这第一轮交涉中,中国政府一再希望美国稳定银价。不论是国务院还是财政部,美国决策者都认识到了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造成的损害。但是,对于如何减少这种损害,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财政部提出过对华贷款的设想,但由于担心日本的反应而被国务院拒绝;它也提出过稳定银价的方案,但囿于国内政治的限制而未能坚持(注:1934年11月26日,摩根索曾告诉罗斯福,由于白银政策,“美国正在做可能帮助日本的一切”。转引自罗素前引书,55页。)。不过, 财政部还是在它的职权范围内, 在1934年11月从中国购买了1900盎司白银,这一购银行动成为以后美国大规模从中国购银的先河。由此可见,美国财政部的态度还算积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