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唐末五代近二百年的大动乱,士大夫们对于君主和国家等政治观念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感到,国家的盛衰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对于国家的维护,不仅皇帝有责任,自己更有责任。北宋大臣张方平的《乐全集》卷19有《上疏一道》,疏中说:“夫国之所谓大臣者,莫尊乎宰相,君为元首,宰相乃其股肱,动静休戚,义犹一体”。“义犹一体”之语,充分反映了士大夫们的责任感。虽然他们的三纲五常的观念仍不可动摇,但他们不再认为统治国家只是皇帝或皇族的事了;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是国家的主人了。这种时代观念的改变,使士大夫及其代表--执政大臣,以维护皇朝统治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且公然宣告,皇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唐末五代,武人得势,凭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掌握了统治权的武人,不能不借助于幕僚文人的帮助。《旧五代史》卷60《李袭吉传》记载道:“自广明(880-881年)大乱之后,诸侯割据方面,竞延名士,以掌书檄。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袭吉齐名于时”。此外,后唐庄宗有郭崇韬,后唐明宗有安重诲,后晋高祖有桑维翰,后周世宗有王朴,都是其谋主,对政权建设起过重要作用。后汉专靠武人,灭亡也最快。宋太祖赵匡胤在当上节度使后,在其幕府中也聚集了一批文人谋士,如楚昭辅、吕余庆、王仁赡等人均在其幕府,而以赵普为谋主。于是,在五代时期,已出现了武人掌权、文人施政的局面,主要的施政方针与政策,均出自文人谋士之手。正如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己酉秘书省正字李弥正所说:“古者创业中兴之主,必有谋臣,任专责重,忧勤逸乐,与之终始”。(注:《中兴两朝圣政》卷18。)赵宋皇朝建立后,社会逐步走向安定,国家实现了统一,武人的作用与地位下降,而文臣施政的局面却依然如故,并且有所发展扩大,终于演变成共治天下的局面。而共治天下的局面,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政治的稳定,国家的稳定。 六、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关键是要健全法制,依法办事,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赵宋皇朝自建立后,便把法制的健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用法律化、制度化的改革,终结了中唐以来二百年的混乱局面,重建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由于时代之使然,赵宋皇朝在以法治国的基础上,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成规,充分发挥与利用了广大士大夫的智慧,使北宋近二百年间,无论如何变化,国家机器均能循制运行,有条不紊,其稳固程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少见的。因此,在研究北宋政治时,必须首先注意及考虑“共治天下”的局面。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王安石主持的“熙丰变法”,之所以遭到激烈反对,归根结底,是触犯了广大士大夫的利益,故为士大夫们所不容,尤为上层士大夫所反对,在当时必然要失败,或是变质。而维护士大夫权益的司马光、文彦博诸人,成为士大夫们称颂的名臣贤相,大受褒扬,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中国古代社会中,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法治社会时期,我们认为宋代是个法治社会,也只是比较而言,宋代更多地强调法治罢了。这并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古代社会是个人治社会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王瑞来。论宋代相权[J].历史研究,1985;张其凡。宋初政治探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10. [2]王瑞来。论宋代皇权[J].历史研究,1989(1)。 [3]张荫麟。宋太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J].文史杂志,1.(1)。 [4]杜维明。文化价值与社会变迁[J].读书,1985.10. [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田、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9,124,297. [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7]樊树志。论封法律下的农双身份[J].学习与探索,1981.1. [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42-247. [9]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A].宋史研究论文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