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前夜西北边疆局势述论(2)
天山南路,在清王朝建立后即奉表贡,顺治初,“每奉表贡皆叶尔羌汗署名。”(16)康熙十八年(1679年),即噶尔丹从征青海途中返回之次年,噶尔丹领兵三万,占领了哈密、吐鲁番。其时,南疆白山派(白山宗)首领和卓伊达雅图拉(即阿伯克和卓)与黑山派(黑山宗)斗争失败,流浪中亚近十年后,至西藏请求达赖喇嘛写信给噶尔丹支持自己,和卓伊达雅图拉携达赖的信至伊犁,投身噶尔丹门下。达赖在信中说:“和卓阿伯克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乡是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他是那个国家的穆斯林的和卓。伊斯迈尔汗(即伊斯玛拉汗)强占了他的国家,并把他赶了出来,你(噶尔丹)应该派支军队,收复他的国家,并交还给他”。(17)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十二万铁骑进攻叶尔羌与喀什噶尔,白山派教徒纷纷响应配合,于是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南疆地区。和卓伊达雅图拉被扶植上台,称阿伯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其子亚赫亚分管喀什噶尔。从此,南疆地区处于准噶尔统治之下达八十年,与清政府的关系亦随之中断,“逮准噶尔强盛,攻破回子千余城,自后无复表贡”。(18)准噶尔贵族采取“执其酋,收其赋”(19)的政策,对维吾尔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征发期会,惟其所使”。(20)魏源说:“当准噶尔时,竭泽而渔,喀城岁征粮至四万八百九十八帕特玛(即普特,一普特合四石五斗),他税称是。叶尔羌岁征匠役户口、棉花、红花、缎布、金矿、铜硝、牛羊、猞猁、毡毯、果园、蒲桃(葡萄)之税十万腾格(五十钱谓之一腾格),他城称是。且不时索子女,掠牲畜。”(21)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回疆,才结束了准噶尔贵族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噶尔丹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举征服南疆之后,随即挥戈西向。连年征战,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先后攻打哈萨克、诺盖、吉尔吉斯、费尔干等部族。接连不断的胜利,加强了噶尔丹的军事统治,以伊犁河谷为其中心,噶尔丹雄据西北,其野心也与日俱增。 (二)、噶尔丹与沙俄的勾结 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噶尔丹“攻破回子千余城”,其游牧地区,北自鄂木河,沿额尔齐斯河至阿尔泰山;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东至鄂毕河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天山南路,雄长西北,无人敢与之抗衡。与此同时,噶尔丹与沙俄的勾结日益加深。 噶尔丹是城府颇深之人,“性凶狡”。(22)他既利用达赖喇嘛的支持以令蒙古部众,同时,又力图利用沙俄力量来实现其军事政治目的。早在他执政之前,康熙七年,当其兄僧格执掌准部时,要求俄方交还准部贡民,并警告俄使,如不交出,“我们一定要攻打托木斯克和库兹涅茨克”之时,噶尔丹却声言:“我们卡尔梅克人和台吉们在任何地方都不要发动对沙皇的战争。没有什么必要保护那些已迁往沙皇陛下那边去的捷列乌特人(贡民)”。(23)沙俄当局对噶尔丹的言行大感兴趣,十分关注其动向。噶尔丹一上台,立即遣信使通知俄国将军,请将自己已控制准部转告沙俄当局。 由于噶尔丹一反其父兄(巴图尔珲台吉和僧格)反对沙俄侵略的立场,沙俄当局认为,噶尔丹的对俄政策与以往已经不同,于是从他上台的当年(康熙十年,1671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间,几乎年年派使团到噶尔丹驻地活动,噶尔丹则“希望保持接壤邻邦的联盟关系”。(24)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开始在黑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精奇里江扫荡沙俄军事殖民据点,为收复中国领土雅克萨做准备。沙俄入侵者节节败退,据点被摧毁,然而,却力图卷土重来,黑龙江局势日趋紧张。这年(1683年),噶尔丹派出一个七十余人的庞大使团,携带致沙皇的信件,到达伊尔库茨克,向沙俄当局说:噶尔丹“已经听到俄国与中国在黑龙江流域发生摩擦的消息,特地派他们到莫斯科来”,(25)以示支持沙俄国同清军作战。噶尔丹“试图采取吸引俄国人的政策,为此,他准备牺牲克什提姆(贡民)和实物税,只求巩固与俄国的友好关系,而且以后还力求与这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26)噶尔丹认为,只有“和俄国结盟才可能征服蒙古”。(27)进而窥伺中原,正如《嘎尔旦传》所说,噶尔丹“北通好于俄罗斯”,此人“志大势强,能败善胜,并吞四极,窥伺中原”。(28)噶尔丹寻求沙俄的支持,是要实现其勃勃野心,由于他支持沙俄在黑龙江流域与清军进行军事较量,因而被沙俄视为“天然同盟者”。 噶尔丹民族分裂势力的强大,使中国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威胁。由于有沙俄侵略势力的支持,使多民族国家在封建时代一直存在的民族问题其性质已然不同。康熙三次出塞亲征,清政府与噶尔丹的斗争,既是维护国家统一,同时也是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 (三)、康熙力图稳定西北部局势的措施 康熙二十三年,噶尔丹征服哈萨克等部之后,转旗东向,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分为三大部:东是车臣汗部,中是土谢图汗部,西是扎萨克图汗部。其地东至额尔古纳河和贝加尔湖,与沙俄接壤;西达阿尔泰山,与厄鲁特蒙古相邻,南至沙漠,与漠南蒙古(内蒙古)相连接。 早在清太宗崇德三年,喀尔喀蒙古即已向清廷进“九白之贡”,“岁以为常”,表明与清建立了臣属关系。康熙十六年,噶尔丹欲进兵于青海未能得逞,与喀尔喀发生冲突。当时三藩战争正急,康熙为集中力量平定三藩叛乱,不使两部事态扩大,决定派员调解其纷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后,噶尔丹兵锋所指由西而东,喀尔喀地区风云骤变,统一与分裂势力,沙俄侵略势力与反侵略势力交错并存,形势错综复杂,斗争十分激烈,形势令人忧心。此时黑龙江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正日趋紧张。喀尔喀地区安定与否,不仅影响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也直接影响黑龙江前线的抗俄斗争,因而康熙和清政府十分关注喀尔喀地区的局势,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消除不稳定因素。主要有: (一)、禁约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与内蒙古相互盗窃马匹牲畜,以免引起纷争。时“诸蒙古盗贼窃发,不安其生”。(29)为防被窃,夜间将马拘于围栅之中,牢笼防护,马匹因而倒毙甚多。盗马贼结伙行窃,甚至夜袭汛哨,牧民不能安生。康熙命大学士与蒙古王贝勒集议驱盗之策。众议于内外蒙古接壤的形胜要地屯兵,掘濠障守,重在“查缉外贼之入”。康熙认为不妥,如此非但不能弭盗,且会引起猜疑。他说:“喀尔喀蒙古向来敬慎职贡本朝,无故添汛置戍,于理未洽”,故不应隔绝,而应加以恩抚。至于弭盗之事,内外蒙古应一体严禁约束,方能服众。谕曰:“朕思喀尔喀等历世恭顺,往来进贡,殊甚怜悯。应遣贤能大臣,前往喀尔喀、厄鲁特处大加恩贡,以示柔远至意。即令遣往之大臣,谕以前此内地蒙古,盗窃马畜,以致喀尔喀、巴尔虎亦行极复,彼此互相盗窃不已”。(30)今内地蒙古已经严查禁饬,喀尔喀亦应严加约束。康熙无所偏倚的弭盗措施,重在使彼此消除纷争,无疑会使喀尔喀心服,这对日后讨伐噶尔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