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为了跻身于上层社会,从小就学习中国文化。1605年,艾田在北京会晤利玛窦时就曾说:“他自己从小就全力攻读中国文学,所以放弃学希伯来语”(21)。正是在此过程中,犹太知识分子“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佛教的影响、熏陶,以及封建官场的环境和他们与各族官吏交往的频繁,逐渐改变了他们立身处世的哲学。这些都强有力地冲淡了他们的民族意识。特别是他们是犹太人集团中有势力、有威望、有影响的人物,其影响所及,不能不遍及整个犹太人集团”(22)。在此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促成开封犹太人热衷于科举制度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宋奈雷强调的是犹太人的商人出身,他还指出:“生活在有轻商传统的儒教中国社会中,较之其他民族更为野心勃勃的犹太人,由于科举制度可以使人青云直上,必然发现诱人的科举制度更加合乎他们的胃口”(23)。一些中国学者也援引此说,如对开封犹太人问题进行过大量实地调查的张绥先生就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得不使这些定居在汉族社会内的犹太人正视现实,要想在中国出人投地作为‘神的子孙’,只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24)。笔者认为,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不能作为开封犹太人猎取功名的主要原因,而只是促成这一社会现象发生的一个因素,根本原因则在于犹太民族尊重知识、注重教育的天性。自古以来,犹太人以注重教育而著称于世。古代的希伯来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后来的流散生涯中,各地的犹太社团都把教育放在关系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要求每位犹太人,即使靠施舍生活或乞讨度日的人每天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犹太法典。“学者们被认为是最高贵的贵族,无论什么东西--不单是财富和地位……都没有学术那么重要。……也正是对教育的热忱,推动了犹太人进入学术和文化领域。”(25)尼古拉一世统治时,在俄国的一个小城镇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城市的特点是缺少现代化学校。科皮尔连一所国立或公立的世俗学校也没有。基督徒居民都是文盲,而犹太人却办起了大量的学校。……在科皮尔,有个犹太人为了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人为了交纳学费卖掉了自己最后的一个枝形灯架或者仅有的枕头……除去为浴池烧火和担水的呆子梅尔克以外,科皮尔的犹太人中没有一个文盲。”(26)在前苏联,犹太人的教育水平超过了其他民族。据统计,1920年犹太人中已有70.4%脱盲,比其他民族的平均比例高出一倍。1929年,在俄罗斯的医学和经济学院中,犹太学生占60%以上(27)。在美国,犹太人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方面,非犹太人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它一切差异的基础”(28)。以色列建国以来,仍然注重教育兴国,强调“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可见,崇拜知识是犹太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所共有的天性。正是这一天性决定了开封犹太人被识书达理的儒士生活所吸引,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谙熟《朱子格言》,并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科举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