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开封犹太会堂叫“清真寺”,明朝中期曾一度改称“尊崇道经寺”,俗称“礼拜寺”。 ②张蔚西:《大梁访碑记》,见徐珂:《清稗类钞·青回回教》,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四册,第1964页。 ③参阅乔治·史密斯和W·H·麦都思:《代表伦敦犹太人布道会对开封府犹太会堂的访问纪实》,上海1985年,英文版。 ④丁韪良:《河南犹太人访问记》,《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期刊》,1866年卷,英文版。 ⑤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载《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1973年1月号,转引自《民族译丛》,1979年第3期。 ⑥怀特:《中国犹太人》,1942年多伦多版,序言部分。 ⑦开封犹太人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融合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中。个别学者曾提出,犹太人可能与满人融合,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确实曾与回民相融,其证据主要有三:第一,开封犹太人曾经称自己的会堂为“清真寺”,但到底是犹太人仿效回教徒,还是回教徒模仿犹太人尚有争议,无人能提出明证;第二,“一赐乐业教”曾被称为“青回回教”,开封犹太人曾被称为“篮帽回回”或“七姓回子”等;第三,西方传教士丁韪良曾提出,“同治六年,归回教者有之。”今人王一沙在调查中发现,开封犹太人后裔中确有与回族通婚的现象。笔者认为,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曾与少数民族相融合,但其主流是被汉民族所同化,所以,本文考查的重点是古代开封犹太人被汉人同化的历史缘由。 ⑧顾晓鸣主编:《犹太文化丛书》,三联书店上海分店,扉页。 ⑨“通婚说”认为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打破族内婚制,与当地居民通婚,是他们被同化过程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最早注意这一问题的是新教传教士们,国内学者张绥、王一沙等均强调此说。 ⑩“隔离说”认为,正是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处境导致开封犹太人逐渐放弃本族信仰,犹太社团日趋衰落。西方传教士唐纳德·麦克季理斐及美国犹太人大卫·A·布朗等主张此说。 (11)“科举说”认为,历史上开封犹太人消亡的直接而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最早系统论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学者桑奈雷。国内学者中把“科举说”提得最响的是张绥。 (12)“宽容说”认为,犹太人之所以在中国被同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宽容态度,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开封犹太人渐渐淡化了对外界社会的防范心理,与当地居民产生了文化认同感,美国学者波拉克及国内学者沙博理、付文忠等主张此说。 (13)国外学者汉堡最早提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中犹文化的相似性,具体来说就是犹太人的道德观念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准则极为相似。 (14)布拉恩:《犹太民族史》,倪秀章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页。 (15)《骆保禄的第一封书简》,见荣振华、莱斯利:《中国的犹太人》,耿升译,古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16)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现存于开封博物馆的原碑字迹早已模糊难辨,文中所引用的碑刻资料均以江文汉的《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一书所附的碑文为依据。 (17)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页。 (18)宋奈雷:《犹太人的同化:中国犹太人之例》。 (19)弘治二年《重建清真寺记》碑碑文。 (20)王一沙:《开封犹太春秋》,海洋出版社,第13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