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主义者与东非奴隶贸易(3)
1770年代,法国在东非的奴隶贸易高涨的标志是:法国殖民者不再满足在葡属东非获得奴隶,他们开始进入桑给巴尔素丹国,开辟新的奴隶贸易场所。法兰西岛上一名奴隶贩子莫里斯(Morice)在1770年代先后访问了桑给巴尔和基尔瓦等地,并获得1,000名奴隶。为了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奴隶供应,1776年,他与基尔瓦素丹签订了一个条约。 “每年由基尔瓦素丹供应一千名奴隶,每名价二十皮阿斯特;每购买一名奴隶,莫里斯向素丹交纳二皮阿斯特的赠礼;条约有效期为一百年,为保证条约的履行,基尔瓦向莫里斯提供一个悬挂法国国旗、配置火炮的要塞”。(14) 莫里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建议法国政府派兵占领基尔瓦,作为法国在东非的贸易基地。他计划在履行条约的前4-5年,每年从基尔瓦获得三千名奴隶,从葡属东非获得二千名奴隶,以后逐步增加到每年从东非获得奴隶一万名。这样,除了满足马斯克林对奴隶的需求外,尚可把多余部分贩运到法属西印度群岛。(15) 莫里斯的计划经法兰西岛总督详细研究后呈报巴黎。法国政府虽对此有兴趣,却始终没有批准。因为当时英法在印度洋上争霸斗争日益加剧,法国政府担心一旦采纳莫里斯计划,阿曼会立即倒向英国,从而使法国在印度洋上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 尽管如此,在1770年和1780年代,法国殖民者一直活跃于桑给巴尔素丹国,积极从事奴隶贸易。1780年代初,一名法国奴隶贩子德梅多叶(De Medeuil)写道:在基尔瓦,“我们之间相互竞争,……因此出现了三、四条船在同一地方并相互排挤的现象。”据他统计,三年中法国从基尔瓦贩运奴隶4,193名,他坦率承认:“肯定地说,在三年里实际人数比所列举的数字来得多。”(16)有人估计,从1775年后,法国殖民者每年仅从基尔瓦一地就贩运奴隶1,500名以上,在1780年代,这个数字继续增加。(17) 法国政府给予本国奴隶贩子以直接的支持和帮助。1785年4月4日,法王路易十六宣布成立新的东印度公司,在奴隶贸易方面作了下述规定: “为了对法兰西岛和波旁岛供应奴隶,为了把奴隶运到美洲的法属殖民地,凡是居住在上述两岛或在两岛上有永久住宅的法国国民,一旦获得东印度公司的护照,便可派遣武装船只去马达加斯加和好望角另一侧的非洲东海岸进行奴隶贸易。”(18) 1788年,法国政府命令一艘快速舰的指挥官德鲁西荣(De Roussilon)访问东非所有贸易港口,然后去马斯喀特,与阿曼素丹谈判关于奴隶贸易中的海关税额问题。经谈判,双方缔约规定,法国人在桑给巴尔素丹国每贩运一名奴隶,应付五皮阿斯特的海关税。 法国政府的行动直接促进了法国殖民者在东非的奴隶贸易。至1780年代,法国在东非奴隶贸易的范围和规模都超过了葡萄牙。 十八世纪是东非奴隶贸易的第二个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一、法国打破了葡萄牙对东非奴隶贸易的垄断。在葡属东非,法葡二国殖民者同流合污,共同贩卖奴隶;在桑给巴尔素丹国,法国殖民者则依靠阿拉伯奴隶贩子提供奴隶来源。二、与葡萄牙相比,法国进入东非奴隶贸易要晚些,但它“后来居上”,至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当时东非最大的西方奴隶贩子。三、奴隶贸易的规模逐步升级。据1786-94年间官方海关统计表明,仅从莫桑比克一地,每年输出奴隶达5,400名(若把大量走私数计入,这个数字要大得多),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的规模。 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方各国相继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禁止奴隶贸易并非西方殖民者动了善心,大发慈悲,它的出现是奴隶们坚持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对于西方殖民者来说,他们在奴隶革命斗争的沉重打击下,为了适应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改变对非洲的殖民剥削方式,即废除奴隶贸易,而代之以就地剥削非洲劳动力,并把非洲改造成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殖民者欧文(W·E·Owen)在十九世纪初勘察了东非后,就表达了这种思想。他竭力主张废除奴隶贸易,并说:东非“在葡萄酒上能与马德拉白葡萄酒相竞争,在香料方面能同摩鹿加相竞争,在棉花、咖啡、糖、油料及水果方面能同世界上任何同类产品相竞争……这些新的资源将为我国国民的企业和工业开放。”(20)然而,就是这种殖民剥削方式的改变,也是十分缓慢的,在长达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东非奴隶贸易迟迟废而不除、禁而不止。 兹将禁止奴隶贸易时期西方殖民者在东非的活动分叙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