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对中原北方军阀势力的军事援助,不仅体现在出兵援助方面,而且体现在武力后盾方面。比如窦建德称帝,北依突厥以壮兵势;武德四年(622),苑君璋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方强,为我唇齿”而不降;武德五年(622),高开道势蹙欲降唐,又恃突厥势众为援而不降;同年,唐平山东,刘黑闼亡奔突厥,以此为基地东山再起;罗艺、王君廓叛唐,欲以突厥为栖身之地;李仲文以为有龙附身,将图天下,与突蹶合谋反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突厥以武力支持为后盾,分裂中原,阻碍统一的企图。 送子为质郭子和大业末自称永乐王,有众二千余骑,因势单力弱,北附突厥始毕可汗,送子为质,以求自固。见于史书记载送子突厥为质的似仅此一例,但有此一例也能说明突厥曾经以这种手段控制中原的割据势力。 突厥分化操纵中原势力的政策措施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利益为重。唐高祖曾评价突厥:“见利即前,知难便走……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注:《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第2页。)可以视为当时人对突厥这一特性的认识。突厥重经济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支持中原反隋势力,换取子女玉帛。 北方群雄皆以两种方式结援突厥:政治上臣属于突厥,经济上贿赂突厥。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遣刘文静使于突厥,文静许诺事成之后,“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始毕可汗遂“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而至,又献马千匹”。(注:《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刘武周破楼烦郡,“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则以兵相助。薛举欲取长安,“厚赂突厥,饵其戎马”,于是突厥莫贺咄设答应以兵相随。窦建德送萧皇后及宫人于突厥,“多赍金帛,重赂突厥,市马而求援”。(注:《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第53页。)这些都是突厥得经济贿赂,支持反隋势力的实例。 2.以经济利益的得否,决定战端的开启或进退。 武德元年(618),唐遣高静致币于始毕可汗,未至而始毕死,诏留金币,突厥大怒,欲发动战争,南渡入寇,后来张长逊以币作为赙赠之礼,突厥才引还,消弭了战争。武德五年(622)八月,突厥兵分三路南下侵唐,唐派郑元充使议和,元对颉利可汗说:“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赍,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注:《旧唐书》卷62《郑善果附元传》。)物质诱惑打动了突厥,颉利终于撤兵返塞。武德九年(626),突厥再一次大举进攻,进逼长安,唐太宗认为“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李靖献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注:《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年;李靖所言,见《通鉴》考异引刘k22o220.jpg《小说》。)又一次以金帛换取了和平。 3.以贿赂的厚薄,决定支持的对象。 突厥与十几个中原北方政权都有政治隶属关系,这十几个政权的利益互相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在他们都向突厥求援的情况下,突厥究竟支持何方,既不取决于双方关系的近密程度,也不取决于允诺的先后,而是取决于提供经济利益的厚薄,突厥甚至不惜失去信义,撕毁以前的协议,改变支持的对象。武德元年(618),西秦与唐朝的长安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薛举采郝瑗之谋,厚赂突厥,饵其戎马,以期合从并力,进逼京师。突厥答应以兵相助。但是,已据长安的唐朝,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亦遣使突厥,不仅贿以大量金帛,而且许诺割让五原及榆林二郡,唐朝所提供的利益远远超过西秦,因此,突厥不惜中途变卦,转而支持唐朝,致使西秦功败垂成,最终被灭。武德三年(620),刘武周与唐朝的太原之争同样如此。武周以隋宫人贿赂突厥,突厥以五百骑授武周,使攻太原。武周在突厥的帮助下,攻下太原及整个河东,但是,就在武周准备乘胜前进,直捣长安时,唐朝开始反攻,突厥也一改初衷,帮助唐军夺回太原,致使武周功亏一匮,最后覆亡。突厥为什么转变态度,史书没有交代,学者们认为应是突厥转变政策,支持隋朝后裔的结果。笔者认为,这应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应是唐朝与突厥的交易。(注: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第161-166页。《旧唐书·刘武周传》载:“初,武周引兵南侵,苑君璋说曰:‘唐主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风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且并州已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和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武周不听,遣君璋守朔州,遂侵汾、晋。及败,泣谓君璋曰:‘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吴文据此认为,《旧唐书》“认为刘武周的失败,与他没有能实行‘连和突厥,结援唐朝’的策略有关”。但实际上《旧唐书》说刘武周之所以败,是因为没有听苑君璋之劝,悬军深入,与唐争锋所致;若听君璋之劝,坚守马邑,与南北方向的唐朝、突厥和睦相处,成为一方霸主(南面称孤)则不会覆亡。另外,如果说突厥因刘武周是反隋势力,转变政策后就惩处他,事实上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基本上所有割据势力都是反隋起家的,唐朝也是,而突厥恰恰转而助唐收复太原,并无证据证明唐朝向突厥表示接受隋朝后裔。而且武周并不是弑炀帝推翻隋朝的元凶,很难说必须处置他。如果说突厥转变政策后,武周不服从,开罪于突厥,也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武周弃太原而逃后,选择的是奔突厥,说明他们之间并没有公开发生纠纷。笔者认为,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唐朝对突厥的收买贿赂。这是唐朝初期一贯的做法,太原是唐朝的老根据地,而且是唐一统天下的必争之地,唐朝为收复此地可以施展一切手段,而贿赂对于突厥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唐朝也确实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史书记载,战后突厥与唐朝瓜分战果,唐收复太原及河东大部分地区,突厥获得太原城众多美妇人,又留伦特勤及数百人“助唐镇守”太原,并留兵戍守石岭(在太原以北)以北。可见唐朝与突厥又有一次交易。这种交易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应有更多的经济内容。新旧唐书《突厥传》记载,唐高祖对突厥“前后赏赐,不可胜纪”,“赐与不可胜计”,突厥“多须求。帝方经略天下,故屈礼,多所舍贷,赠赉不赀,然而不厌无崖之求也”等等,可知唐贿赂突厥次数多且数量大,史书并未完全记载下来。综合所有情况可以推知,刘武周与薛举一样,也是唐朝对突厥的贿赂,断送了他与突厥的联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