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史注方面成就突出,在文献分类、文献汇集、类书编纂方面,都有明显的成就。[1]具体的成就,总是同思想的成就相关联。本文着重探讨在这一时期,人们在历史文献学思想上的进展,希望有助于对这一领域研究之认识的深入。 一、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认识 成书于唐高宗时期的《五代史志》即《隋书》志,上承《宋书》、《南齐书》、《魏书》诸志,而其成就则高于后者。这是因为,《隋书》志的撰写,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完成于唐高宗显庆之时,历年既久,而又多有名家参与撰述,其内容之翔实,斟酌之严谨,都是上述三史所不可比拟的。尤为突出的是,《隋书》志中的《经籍志》,是自《汉书·艺文志》以来,“正史”志中唯一继承《汉书·艺文志》的力作,在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隋书·经籍志》总序及其经、史、子、集四部大序,都从各自的视角,论述了历史文献的价值。其总序称:“经籍”即文献的作用,是“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2](经籍一)这是说明,文献的作用,存在于天地、阴阳、纪纲、道德之间,存在于王者与匹夫之间,凡重视文献者都有发展的机会,凡轻视文献者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为了进一步阐明文献的作用,总序引用古训说:“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龠也。”[2](经籍一)论者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典,来概括文献在各方面的作用,而所得的结论是“其教有适,其用无穷”。正是因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文献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教益,所以文献的价值可谓“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即作用之远大,意义之长久,不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当然,论者最终还是归结到认识历史与现实之关系这一根本点之上:“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可以说,这就是历史文献的永恒价值。 《隋书·经籍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其撰述过程,历经了“贞观之治”的盛大时代,人们对于文教的作用自有深刻的认识,这正是《隋书·经籍志》对于“经籍”即文献的价值,能作如此全面而深刻之评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因自《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别著录历代文献,故其于各部之大序,亦有论述其价值的简要评论。如论经部文献的意义是:“《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学不逾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2](经籍一)这是说明了学习的重要,也说明了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经书,根本上是学习怎样做人。又如论史部文献的意义是:“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2](经籍二)这本是论史官的职责,却也从中反映出对历史文献的社会意义的见解。再如论子部文献的意义是:“《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儒、道,小说,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医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异。世之治也,列在众职,下至衰乱,官失其守。或以其业游说诸侯,各崇所习,分镳并骛。若使总而不遗,折中之道,亦可以兴化致治者矣。”[2](经籍三)这是说,诸子百家,兵法、医方,各种文献都是治理社会所不可少的。至于集部之书,论者认为:“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陈诗观风,斯亦所以关乎盛衰者也。”[2](经籍四)由此看来,盛唐时期的学人,对于历史文献的价值不仅有总体上的认识,也有对历史文献之具体作用及意义的理解。这些认识和理解,概括起来,一是关于治理国家,多有参考、借鉴的意义;二是关于联系历史与现实,多有启迪智慧的作用;三是关于如何做人行事,以为律己正身的准则。如果纵览《隋书·经籍志》四部各类小序所论,则其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论述,自然更加实际、更加具体,也更加深入。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隋书·经籍志》的总序、大序、小序,不仅仅是关于文献分类的说明,而首先是关于文献价值的阐述。这是认识《隋书·经籍志》在历史文献学发展史上之重要地位的一个关键。 如果说《隋书·经籍志》主要是从社会意义方面评论了历史文献的价值的话,那末在其后的史学家刘知幾则是从历史撰述意义上评论了历史文献的价值。刘知幾论历史文献,因其直接与历史撰述相关,故其所论大致限于史书范围之内。《史通》中有《六家》、《二体》两篇,前者论“史之流品”,后者论史书体裁;认为史之流品穷于“六家”,史书体裁限于编年、纪传。同时,《史通》又有《古今正史》篇,论述历代“正史”,并包含编年、纪传二种体裁的皇朝史在内。但是,这都不能十分明确地表达刘知幾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而《史通》中的《杂述》、《采撰》两篇,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刘知幾的历史文献学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