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所列举的有关言论和史实来看,唐代君臣对整理文献的工作,始终非常重视。其工作内容,包括购募、刊正、缮写、校勘、整比等,有时还允许官人、百姓参观。这个事实表明,整理历史文献是长久的事业。这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文献的散失、残缺,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而后人对于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是不能没有历史文献作为前提和载体的。古今历史条件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却是贯通古今的。 有唐一代在文献积累方面的变化:唐初,经隋末战乱,文献散佚,故唐以前之文献数量在3万余卷。至开元、天宝年间,文献总数增至7万卷以上,反映了盛唐文化的发展面貌。其间,因开元二十四年玄宗从东都洛阳还京,下敕:“百司从官,皆令减省集贤书籍,三分留一,贮在东都。”因此,天宝三载的文献总数在库书目数量降至5万余卷。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即在安史之乱后,至唐文宗开成年间,唐代文献虽经战乱之祸,仍然维持在5万余卷。以其与《隋书·经籍志》相比,可以看出唐人著述的宏富。 当然,《唐会要》提供的这些数字,可能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但是,它的参考价值却是十分珍贵的,即透过唐代对历史文献的整理,揭示出一个重要的道理:重视整理历史文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都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瞿林东。魏晋至随唐的历史文献学[J].学术研究,2000,(1)。 [2]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刘知幾。史通[M].浦起龙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阮孝绪。七录序[A].道宣。广弘明集:卷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A].陈寿。三国志·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司马迁。史记·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陈光崇。杜佑在史学上的贡献[A].吴泽。中国史学史论集(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0]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