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瞿林东 参加讨论

第一,刘知幾强调“偏记小说”一类文献的重要。他认为:“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行诸历代,以为格言。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3](杂述)他说的“与正史参行”,表明他重视的程度。他把“偏记小说”这些“史氏流别”的著作,分为10类,即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列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刘知幾在分析了这10种“偏记小说”的长短得失之后,指出:“然则刍荛之言,明王必择;葑菲之体,诗人不弃。故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且夫子有云:‘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则书有非圣,言多不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3](杂述)在刘知幾看来,历史文献都是有用的,史学家的任务,一是“博闻”,二是“善择”,这是史学家成就其历史撰述所必需的。
    第二,刘知幾强调了对历史文献的利用应持谨慎态度。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即与“博闻”、“善择”相关联。刘知幾指出:“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3](采撰)这里所说的,是广泛采撷文献对于历史撰述的重要,并把它提高到“能成一家,传诸不朽”来看待,可见是十分重要的了。与此同时,刘知幾又举出了史学上诸多事例,认为有不少本不当采用而采用的夸张、失实、诡妄之说,损害了历史撰述。因此,他又强调指出:“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3](采撰)这是希望人们对有些历史文献应持谨慎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刘知幾的历史文献学思想虽然是着重于历史撰述而展开的,但其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广阔的,其中包含着鲜明的辩证思想。
    二、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分类趋于定型。在文献分类趋于定型的过程中,以及在文献整理的过程中,对于文献的积累、流失、整理的沿革流变,自会有所涉及,从而反映出当时学人的文献学史之若干思想。
    南朝阮孝绪在论述文献分类时评述了文献发展史,隋朝牛弘在建议征集天下遗书时论述了文献聚散的历史,唐初史臣在厘清皇家所藏文献并分类著录时论述了文献的演变。凡此,都各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这时期人们对文献学史的关注。
    阮孝绪的《七录·序》,十分详细地论述了他对文献发展史的认识。序文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说到孔子对文献的整理,从战国时“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互作”说到秦始皇的“坑焚之祸”,从汉惠帝“除挟书之律”说到刘向、歆父子奉命“校雠篇籍”,从刘歆上《七略》说到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从魏郑默、晋荀勖、李充、南朝宋谢灵运、王俭、齐王亮、谢胐等,在文献分类目录方面所做的工作,说到梁初任防、刘孝标整理文献的成效。这俨然是一篇文献积累、散佚、整理的简史,反映了作者自觉的文献学史意识。[4]从阮孝绪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凡社会动乱致使文献遭到破坏之后,必有关于搜求、整理文献的言论和行动。如孔子整理文献,是在“正宗既殄灭,乐崩礼坏,先圣之法,有若缀旒”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汉废除“挟书律”,是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发布的;刘向、歆父子校书,是在汉武帝时文献“颇有亡逸”的背景下开始的;南朝梁的整理文献,是在社会长期动荡、宋时文献“所亡者犹太半”、“齐末兵火延及秘阁”致使文献“缺亡甚众”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等等。[4]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规律性现象,即有破坏与散亡,必有整理与积累;同时,还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重视整理历史文献、重视文化积累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之一,值得永远珍惜。
    牛弘在隋朝初年任秘书监,考虑到“典籍遗逸”,乃“上表请开献书之路”。牛弘深刻地总结了隋以前书之五“厄”:
    “秦皇驭宇,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此则书之一厄也”。“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孝献(按指汉献帝--引者)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刘(聪)、石(勒)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南朝梁时有侯景之乱,“萧绎遣将破灭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2](牛弘传)
    牛弘所列的“五厄”,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第二次是两汉之际王莽之乱,第三次是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第四次是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五次是北周灭萧绎时,萧绎将典籍“焚之于外城”。如果说,作为“处士”的阮孝绪,主要是着眼于学术史来考察文献盛衰的话,那末,作为朝廷官员的牛弘则主要是着眼于政治史来考察文献盛衰的历史。因此,他们所说的文献聚散、盛衰史,在侧重点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但是,我们从牛弘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政治动乱对于文献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秦始皇和萧绎的焚书,虽出于不同的政治原因,然其在文献发展史上,都是后人所不能原谅的。
    《隋书·经籍志》总序在文献学史思想上,要远远超出阮孝绪、牛弘所论,尽管前者继承了阮、牛所述的某些内容,但在认识上却是阮、牛不可比拟的。
    首先,从历史的叙述上看,《隋书·经籍志》总序比较详尽地论述了西汉、东汉、曹魏、东晋、宋、齐、梁、隋各朝在整理文献方面所做的努力,使人们得以更清晰、更具体地了解到文献聚散、盛衰和一次次走向新的发展之路的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它揭示出唐初在由水路转运图书及“古迹”时,在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按照牛弘的说法,这应是隋朝之后,即《隋书·经籍志》撰写之前,图书的又一“厄”,此则书之六厄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