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角色意识:一个解读近代中国转型的新视角(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论坛》 傅国涌 参加讨论

三、“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
    1905年7月28日,同盟会成立前夕,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第一次约见宋教仁、陈天华时,就表示:“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注:宋教仁日记《我之历史》,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546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孙中山似乎意识到了,“驱逐鞑虏、创建民国”的事业完全有可能淹没在主角之争这一古老循环的波涛风浪中。黄兴也很早就对太平天国领袖之间“互争权势、自相残杀”深为忧虑,极力想避免重蹈覆辙,他所以一心要做配角,从未打算取代孙中山的主角地位,就与他的这种忧虑有很大的关系。
    缺乏健全的角色意识,无论是改良者与革命者之间、革命者与革命者之间都将一再地陷入旧式的主角之争泥潭。孙中山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寻求与维新派的合作,却遭到康有为一而再地拒绝,一度热心合作的梁启超最终也放弃了这样的念头,乃至把兴中会仅有的华侨基础也占去了。即使在以海外华侨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人群为基础的兴中会内部,也有过主角之争。
    在孙中山与杨衢云之间,早就为谁做会长、谁在武装起义成功后做总统而发生分歧。杨衢云原名杨飞鸿,1861年12月生于香港,比孙中山年长5岁。他早年就读于香港英文学院,毕业后执教于圣约瑟学院,后在招商局任职,对西方文明有相当的了解。1891年,他与孙中山初识,但没有深交。1892年3月13日,当他和香港公务局职员谢瓒泰等16人发起以“开通民智”为信条的“辅仁文社”时,孙中山并没有参加。到1895年,孙中山的檀香山兴中会与辅仁文社联合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孙、杨二人在社会背景、所受教育、西学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合作不是偶然的。1895年中日之间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字前,兴中会举行了一次会议,决定重阳节(10月26日)在广州举行起义,孙负责军事行动,杨负责在香港筹款、购买军火、募集死士。据说杨的朋友黄咏商把一所洋房卖了8000港币,并全部捐出。部署已定,10月10日在香港乾亨行举行会议,“始投票选举会长,名之曰伯理玺天德,此职即起事后之合众政府大总统也”(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第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杨衢云志在必得,曾亲口对孙中山说“非此不足以号召中外”。郑士良、陈少白极力反对,郑表示这个位置非孙中山莫属,“如有他人作非分想,彼当亲手刃之”,孙中山劝止。小小的兴中会中分成了挺孙、挺杨两派,争夺子虚乌有、八字没有一撇的“总统”位置的斗争异常激烈,乃至双方的支持者几乎为此而放弃起义计划。当时杨的势力在兴中会占有优势,最后孙中山为避免发生内讧,顾全大局,“表示谦退”,而杨当选(注: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第24页。据陈少白回忆,郑士良得知杨想当总统,说:“这是不能答应的,我一个人去对付他,我去杀他,非杀他不可。”转引自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第10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广州重阳起义计划挫败后,兴中会香港总会也随之瓦解。此后杨在名义上担任兴中会会长达五年之久。康有为派也更愿意与杨打交道,而事实上孙中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都要在杨之上,特别是伦敦蒙难事件发生后,孙中山成了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1896年11月26日,香港《德臣西报》转载日本《神户记事报》的一篇文章《中国的革新》,未署名的陈少白在文中称:“当今对中国有深切了解而又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者,舍孙医生别无他人。仅此勇气就足以使其整个民族复兴。”两天后,杨的忠实追随者谢瓒泰为此郑重其事地给《德臣西报》编辑去信澄清:“革新派的领袖是杨衢云,一位真金般高贵,白璧般无暇的进步人士,一位彻底的爱国者和革新派人物。他被称为护国公,孙逸仙医生只不过是革新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德臣西报》在11月30日刊登了这封没有署名的来信(注:转引自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第103~106、156页。)。
    谢瓒泰对孙中山评价一直不高,他在1895年5月5日的日记中说:“孙的提议让人嗤之以鼻。他以为他什么事都能办到--通行无阻--纸上谈兵!”1896年6月23日又在日记中说:“我知道孙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这不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就他的经验来看,完全依靠他是有危险的。”(注:转引自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第103~106、156页。)因此,当杨衢云于1900年1月辞去名不副实的会长时,谢瓒泰才会感到惊讶,但杨解释:“一天,孙中山博士告诉我,长江流域诸省的哥老会已拥戴他为‘会长’,同时暗示我,不能有两个会长,如果我不承认他的领导地位,我们就只好分道扬镳。我向孙中山说,我十分乐意放弃我的职位,还劝告他不要促使分裂。我也告诉他,岂止我的职位,为了事业的利益,我经常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注:转引自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第3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记》出版时没有自称兴中会的领袖和创建者,有史家认为这与杨还活着有关(杨于1901年被清廷密谋刺死)。
    1910年2月,孙中山在旧金山与《大同日报》主笔刘成禺谈话时说:“予少年主张,谓汉人作皇帝,亦可拥戴,以倒外族满清为主体,杨衢云与予大闹,几至用武,谓非民国不可。衢云死矣,予承其志誓为民国,帝制自为,吾必讨之。”(注:《孙中山集外集补编》,第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陈少白回忆说,孙、杨结识不久,有一天,两人为了是否建立共和而发生争论。杨十分恼火,揪住孙中山的发辫要打他,是陈把他们挡开了。转引自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第106页。)如此看来,在杨衢云与孙中山的兴中会主角之争背后隐约可见剧本之争的闪光。这一点几乎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史家的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