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日本近代家族国家(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武寅 参加讨论

决策的贯彻执行也体现了责无所归的状态。议会认为自己不是执行机构,内阁认为自己只不过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时装模特”(22),处于指挥战争中心地位的军部则认为内阁、议会都参与了决策,自己虽在用兵上有相对独立权,毕竟与其它机构同为辅弼机构。它向下散布所谓“一亿玉碎”的口号,让全体臣民赤子共同担负战争责任;对上,一方面通过强调天皇是军队的“直接大元帅”,摆脱自己的终极责任,另一方面把注意力投向了最接近天皇的宫中集团。由元老、重臣、内臣构成的这一集团由于其接近天皇的特殊地位,可以打着天皇意志的招牌,通过促使天皇裁可的方式,在幕后左右政局,发挥着重要作用。缔结三国同盟条约、决定开战、让东条组阁等重大决策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但是天皇侧近毕竟不等于天皇本身,权力的中心和基点仍是天皇。
    这个无限循环的迷宫似的圈子,归根结底起源于体制的内在矛盾。起源于这一体制只承认天皇权威这个被神化了的、形有实无的中心是绝对的,是一切责任均由他担负的最高主体,而实际操纵国家机器的具体权力机构却反而是相对的,没有主体地位和负责能力的“辅弼机关”。这不能不使这些辅弼机关的首脑感到国家政治生活“说到底,乃是由模糊而难以捉摸的统帅的影子来决定、修改和放弃的”(23)。
    其次,天皇绝对权威下一切权力的相对性和等质性原理在下层,成为国家主义运动的直接思想根源。
    国家主义运动是法西斯运动在日本的特殊形态。一切权力的相对性和等质性原理决定了国家主义运动的两大特点,一是它的超阶级主义,二是它的无政府主义。这一运动的所有代表人物都把“国体”视为生命和灵魂。所谓国体,就是以天皇为最高家长的家族国家。“一亿同胞悉为天皇赤子”,所有赤子在家长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他们否认阶级差别,“排斥所有物质利益的对抗和斗争”,认为应该通过“全体国民相互间同胞相爱的美好温情”去解决“一切利害问题”(24)。实际上是通过宣扬天皇赤子观和万民平等论,把激烈的阶级对抗纳入温情的家族统治中去。这种理论是与家族国家的根本统治理念一脉相承的。按照这种理念,天皇作为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从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是一种温和的“指导关系”,他从不是“以支配为原理的领导者”(25),不是处于家族之外,领有这个家族的私有者和局外人,而是处于家族之内,与家族融为一体的,家族的总代表,家族的化身。这种伦理式的“指导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阶级对立的存在,从而为家族国家所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定下了基调。既然家长与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利益的对立和阶级对抗关系,那么成员与成员之间当然只应有平等一致的兄弟关系,应该“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身分职业,亿兆同等”,作为“天祖的后代”融入“日本民族的大我之中”(26)。可见,家族国家的模拟血缘关系很容易生出天皇赤子观、万民平等论这种鼓吹和谐和同等,否定差别、等级、贵贱之分的理论。这种理论到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大肆泛滥的时期,便被用作日本国家主义运动现成而方便的武器,成为其鼓吹超阶级主义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这种超阶级主义表现在行动上便是无政府主义。
    国家主义运动的宗旨是“恢弘国体之精华”,即实现所谓“君民一体”,“国民与国家同魂”(27)的理想社会,每个赤子都可以作为天皇的“分身”、“分灵”,实现与天皇这个“最高我”的合一。他们认为这个社会之所以没有实现,赤子之所以望不见“至圣至美至亲的天皇”,就是因为“在两者之间生出了蒙昧愚劣不正不义的疏隔之群”(28)。这些把他们与天皇隔开的障碍物,就是处在他们之上和天皇之下的一切,包括“黄金大名”、“贵族华族”、“元老、重臣、财阀、军阀、官僚、政党等一切破坏国体之元凶”。总之他们要破坏一切,消灭一切与赤子异质的分子,以求得万民等质的实现,否定一切现存的权威和权力,以确保天皇权威的唯一性和绝对性。
    为实现这一目的,法西斯分子不择手段,他们或是实行所谓“下尅上”的形式,由下级直接刺杀上级,如“永田铁山事件”;或是血盟团采用的“一人一杀”的形式;或是军队与民间法西斯团体相勾结,制造流血事件,如1932年的5·15 事件;甚至像2·26事件那样采用赤裸裸的兵变形式。 狂热的法西斯分子的指导思想都是基于共同的理念:除天皇之外一切都不是绝对的,除天皇之外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公开鼓吹“诛戮破坏国体的不义之臣,剪除遮断皇威阻止维新之奸贼”(29),“恢复我一君万民之国体”(30)。正是在这种相对性、等质性原理的作用下,以彻底的“国家改造”为目的的国家主义运动,其破坏性之大,影响之深以及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剧烈震动是可想而知的。日本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①(日)矶野诚一:《家族制度》,岩波书店1958年版,第76页。
    ②(日)福尾猛市郎:《日本家族制度概说》,吉川弘文馆1972年版,第1页。
    ③《论语·先进》。
    ④《史记·孔子世家》。
    ⑤矶野诚一,前引书,第7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