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近代华北民间婚姻述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师院学报:社科版 徐永志 吕炳丽 参加讨论

无论新郎亲迎与否,娶亲时,男家总要备彩轿一乘(贫家或用驴车),择亲友中“富贵双全”及属相无犯之女客(俗称“娶女客”)二人、娴礼少年(俗称“伴郎”)一人、不满十二岁儿童(俗称“压轿者”)一人,导以鼓乐,同往女家。至后,由女家所请之送亲客二人将男家娶亲之人迎入招待,以候新人装束上轿。新娘将凤冠霞帔装束齐整,头戴红巾(盖头),由其兄辈抱入轿(或由伴娘扶入)。然后,女家送亲者伴同男家娶亲者随轿起身,共至男家。
    4.拜堂。迎娶的花轿回来,再由男家所请之二位“搀女客”将新人搀扶下轿,身着长袍马褂、披红戴花的新郎则将一红丝绳递与新娘,引其步往喜堂。此时,有二人在前用红布袋铺地,前后传递,让新人在上面通过,意为“传宗接代”。另有人手抓五谷杂粮,不时撒在新娘身上。行至大门时,新娘还要从一盆火和一个马鞍上跳过。跳火,寓意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跨马鞍,则是祈祷将来生活平安。
    待到预定吉时,举行结婚大典,俗称“拜堂”、“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拜堂完毕,新郎新娘手绾同心之结,徐徐步入洞房。饮过交杯酒,新郎暂退出,新娘上炕面对墙角盘坐,称为“坐帐”。“屋燃烛灯,彻夜不灭,谓之“长命(明)百岁”。是晚,夫妇还要吃长面,意为“富贵长寿。”
    5.闹洞房。洞房花烛之夜,华北一带也要闹洞房。男女来宾均来喜房,但一般是同辈份的人多。参与闹洞房的人皆百般戏闹新妇,即使有过分之处,主家也要忍耐,好言相劝,热情款待。闹房结束后,一些青年还要“听房”,如听出私语,“以为得意之事”(注:民国《张北县志》卷五,礼俗志。),传为美谈。
    6.认大小、拜街。结婚翌晨,凡男家父母、家人、族亲按亲疏长幼,齐集于喜堂前,受新妇叩拜,谓之“认大小”。“认亲”后,新郎携礼赴亲友及四邻家,逐户行礼,称为“拜街”。
    7.回门。婚后三日,新婚夫妇携礼同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及众亲友,称为“回门”或“谢亲”。女家则设宴盛情款待,并各有馈赠。按华北习俗,如新人住本村,须即日返回,远则留住一宿始返。至此婚礼完毕。
    综上述,旧式结婚及其礼仪是传统婚姻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它在近代华北社会繁衍继承的同时,也吸纳了若干富于时代特征的新内容,与往昔并不可同日而语。
    (二)新式结婚及其礼仪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统婚礼固不乏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谐等积极内容,但整个婚事不由当事人意愿,过程冗长、礼仪繁芜,信神信鬼、浪费赀财,其弊确不可胜数。光宣之交,随着“自由结婚”的呐喊和风尚的出现,一种被称为“文明结婚”的新式婚礼开始“倡于都会商埠”,华北等“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婚姻类·文明结婚》。)其有关过程为“由男子陈志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婚姻类·文明结婚》。)。举行婚礼的一般仪式是:奏乐,司仪员、男宾、女宾、主婚人、介绍人及新郎新娘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各方用印,新郎新娘交换饰物,相对行鞠躬礼,谢证婚人及介绍人,行见亲族礼,行受贤礼,来宾演说,唱文明结婚歌等。(注:《婚礼一新》,《女子世界》2年6期。)
    新式婚姻礼俗较旧式婚姻礼俗有如下几个不同的显著特点:其一,婚姻“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婚姻类·文明结婚》。),淡化了婚姻是为宗族传宗接代的目的,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是婚姻价值观转向以夫妇双方幸福及小家庭为主的标志。其二,婚姻礼仪的形式趋于简单,所费俭朴,铲除了许多陋习。首先,就整个婚姻过程而言,“通常只分订婚与结婚二事。订婚为婚姻之准备,结婚为婚姻仪礼程式之完成”(注: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第1册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其次,新式婚礼不仅剔除了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落后迷信习俗,而且删繁就简,“就在院内假作礼堂”,“礼毕,在饭馆设席答谢,一日即可了事,至多不过二日”,这比旧式婚礼“贺喜有延至数十日者,送饭有延至六日或九日者”,“男女两家置酒款客,缠绵不绝”,“伤时费事”(注:民国《张北县志》卷五,礼俗志。),文明、进步的多了。其三,旧式婚姻成立以纳征为准,聘财重于婚约。而新式婚礼的证婚人宣读官定婚书、新人用印、主婚人训词、互致颂词和谢词等仪式,无疑具有了近代婚姻的法律性和契约性。总之,新式婚礼既有传统婚姻礼俗的喜庆色彩,又有近代社会文明的性质,是对传统婚姻礼俗的一次重大变革,时人称之为“文明结婚”,恰如其分。
    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式婚姻及其礼仪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这里试以河北省为例,具体考察一下它在更小的区域范围内和阶层中实行的情况。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新式婚姻及其礼俗只在部分城镇得到了实行,至于乡间则“不多觏也”。(注:民国《张北县志》卷五,礼俗志。)(二)带头传播和实践新式婚礼的主要是一些接受进步文化洗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它阶层人士“实行者尚鲜”。这就充分表明,新式婚姻及其礼仪的传导绝不是“几番风雨,几度春秋”的事情,它必将要经过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