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华侨中的洪门秘密团体有24个,洪门三合会兴盛,美洲的致公堂成为三合会的总名称,分布于各埠,其具体名称不一,皆属于洪门。全美华侨中,虽然洪门致公堂林立。但是,洪门各团体之间互相联合和分裂变化多端,以致互相格斗、残杀。洪门会众“多半泥守旧习,毫无远大理想。而各分堂对于总堂之关系,大都阳奉阴违,有名无实,尤以美东各埠为甚。”(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 集第113~114页。)基于这种状态,欲依靠这些洪门团体为革命筹饷,实属困难。孙中山为此提出了整顿全美洪门的方案,建议举行全美会员总注册,他指出:“在美洪门会员既有十数万人,若能重新举行登记,不独足以巩固团体回复威信,且可借此收集巨款,为公堂基金及协助国内同志起义之需。”孙中山表示愿亲往游历各埠,“劝告洪门手足同襄义举。”(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2 集第113~114页。)在取得大家赞成后,孙中山亲手起草了总注册章程,由洪门大佬黄三德陪同游历美洲各埠,向洪门各堂广为宣传总注册和新章程。这是对美洲洪门实行领导、整顿、改造的重大措施。 新章程将洪门的反清复明宗旨加以改变,使洪门成为一个革命团体。新章程中提出:“本堂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这是继1903年在檀香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军”誓词之后,进一步明确、完整的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这是以革命的政治思想准则引导广大洪门致公堂走革命道路。成为致公堂在政治上的飞跃。 《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59~270页。)中说明了改订新章为了使洪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是为了加强洪门的团结统一,昭然启发了洪门会众的觉悟,“各埠同人始如大梦初觉,因知中国前途,吾堂实有其责。”洪门欢迎孙中山帮助改订新章和指示办法。 《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在论述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时,猛烈揭露、批判了保皇党,怒斥保皇党人为汉奸。反映出在反满的政治目标上,洪门的“民族主义”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基本是一致的,仅限于反满,尚未把反帝提到日程上。政治上仅强调反对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在反封建制度方面,未有明确的表述。反映出此时反封建的意识不够充分。 《重订章程》的《纲领》中保留了洪门某些传统礼仪,如:“凡新进堂友,须遵守洪门香主陈近南先生遗训,行礼入闱。”这些传统礼仪的保留既不妨碍政治纲领的贯彻,而又适应洪门会众传统文化心态,这是孙中山高明的领导艺术的体现。新章在组织原则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进步性十分显著。例如规定:“所有堂友,无论新旧,其有才德出众者,皆能受众公举,以当本堂各职”。(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62页。)这就改变了以往洪门中依照“三十六部半”的等级排列的封建等级制和论资排辈的落后的人事制度,而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进行“受众公举”。新章废除了龙头大哥的终身制,以及“三十六部半”的“步位”晋升制,规定:“总理协理以四年为一任。管银、核数一年为一任。议员由初举时执筹,分作三班:第一班一年为一任,满期照数选人补充,或再举留任;……第三班三年为一任,满期补充。如是议员之中常有三分之二为熟手之人”。(注:《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62页。)这些规定体现了组织制度上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形式,取代了以往洪门的小生产者和游民的封建性组织形式。这就使海外洪门从组织制度上放弃了传统形式,跨入现代文明形式。 此外,《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中还规定了权限、专责、保卫、薪俸、进款、支款、办法等项,都具体反映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洪门致公堂从政治思想上与组织上进行领导、整顿与改造的精神。 以上说明,孙中山为了领导海外洪门这支社会力量进行革命,不仅以民主革命的十六字纲领取代了洪门原有的“反清复明”的宗旨,而且从组织原则、人事制度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整顿与改造。如此将海外洪门纳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使海外洪门走上了革命化、民主化、开明化的道路,也使海外洪门获得了新的、革命的生机,同时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孙中山领导的“会内联合”与“堂内合作” 1905年1月,孙中山抵比利时布鲁塞尔,着手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并建立革命组织。孙中山主张从改良会党入手,使留学生加入会党。他说:“会党之宗旨本在反清复明,近日宗旨晦,予等当然为之阐明,使复原状,且为改良其修款,俾尔辈学生亦得参加。盖会党之规章,成于明末陈近南先生。当时陈先生以士人无行,往往叛党,故以最粗最鄙之仪式及一切不通之文字为教条,俾士人见而生恶,不肯加入,因以保存致今。今日应反其道而行之,使学生得以加入,领袖若辈,始得有济。”“不然此等团体固在,我辈一动,而彼等出而阻碍,其妨我辈之行进也。”(注:《辛亥光复成于武汉之原因及欧洲发起同盟会之经过》,见《建国月刊》第2卷,第5期。)孙中山继兴中会成立之后,继续主张共和知识分子与洪门会党结合以建立革命组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