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成崇德 参加讨论

一、边防政策
    边疆政策的首要内容是边防政策。
    清代前期的边防指导思想是什么?有的学者提出,康熙皇帝所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屏藩”〔1〕;“我朝施恩于喀尔喀, 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2〕, 是清朝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屏藩的边防指导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也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思想从稳定边疆的意义讲是高明的,而从巩固边防的角度看,却是愚昧的。
    上述所提到的康熙皇帝的说法,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清朝前期的边防思想。康熙所指的“不设边防”、“不修长城”,是针对清以前所出现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对峙及历代中原王朝的“夷夏之防”的边防政策。历代中原王朝把国家分为“中原”和“周边”,把民族分为“华夏”和“四夷”,边防的任务就是“夷不乱华”。清朝统治者的夷夏观念在其治国过程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康熙皇帝提出的:“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边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3 〕雍正皇帝所说的:“历代以来,各蒙古自为雄长,亦互相战争,至元太祖之世,始成一统。历前明二百余年,我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而各蒙古又复望风归顺,咸禀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4〕,又说“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 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5〕都是强调国家的大一统, 改变历代修长城防卫边疆民族的做法,抨击传统的夷夏观念。
    如果说康熙皇帝的说法不能完全反映清朝的边防指导思想,那么什么是清代前期的边防思想呢?
    在清代前期,随着沙俄等外敌对中国边疆地区的觊觎,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发生变化,“夷”已经由专指边疆各民族和周边藩部转变为“外夷”、“洋夷”、“海外诸夷”等西方列强诸国。“夷夏之防”观念的变化,导致清朝边防思想变化,即由“夷夏之防”变为“中外之防”。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步发生的。可以明确地说,清朝“既不无理强取他国之寸土,亦决不无故轻让我寸土于人”〔6 〕及“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7 〕是清朝前期边防政策的指导思想。
    清代前期的边防政策,在边防建设中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1 )陆路屯重兵于边疆;(2)海疆设立全面的防御体制;(3)设立卡伦,定期巡边。
    清朝在东北三省设置东北三将军,由八旗兵驻守防卫,驻军数额奉天约2万余人,吉林约1.1万余人,黑龙江约6.4万余人。 主要兵种是骑兵。
    蒙古地区设绥远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定边左副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蒙古八旗仿满洲旗制驻扎北部边疆。此外,蒙古各部另轮流派“备操兵”,自带口粮、马匹、火药、铅丸,前往乌里雅苏台常驻训练,每期四年,受定边将军调遣。
    新疆设伊犁将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等。驻军分“驻防”制和“换防”制。“驻防”军队在伊犁、乌鲁木齐等冲要地区,由八旗和绿营携眷永驻;“换防”军队在塔尔巴哈台和南疆各城更番轮戍,三年一换。新疆总兵额2万余人, 由“总统伊犁等地将军”节制。
    对于西南门户西藏,由驻藏大臣和噶厦政府共同负责管理边防。乾隆末年以前,驻藏清军一直保持在500-2000人之间, 驻藏清军每三年一换。乾隆末年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规定:(1 )完善西藏的常备驻军制度,将西藏的常备军分为绿营兵和藏兵两种。(2)绿营兵编制、装备等同内地,兵额为646名,分驻定日、江孜等处;另在打箭炉到前藏驻粮台兵782名。(3)藏军定额3000人,拉萨、日喀则各驻1000人,江孜、定日各驻500人。清朝又命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西宁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声势联络,遥制西藏。
    云贵、两广各设总督,并制南疆;又设广州将军,统兵5200余人,扼守南疆门户。
    自康熙朝开始,清朝政府在海疆设置防御系统,到乾隆朝,已经形成了海疆的三条防线。最外一条是绿营水师为主的海岛防线;居中一条是八旗与绿营水陆相维的海岸线;内里则是以八旗和绿营为主,连接沿海重镇的东南防线。从北到南,八旗水师战船数百,官兵逾万,与八旗绿营驻防陆师表里相依,扼要戍守水陆兵额高达35000余人。 清代前期,东部、东南部形成了海口与海岛相维、岛屿与海岸并重的海疆全面防御体制。
    在边疆地区靠近边境的地方设立卡伦〔8〕,定期巡查, 是清朝边防的一项重要军事设施。清代前期,陆路边疆东三省、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都设置了卡伦,如在新疆共设卡伦250多座, 在漠北设60余座,黑龙江设51座。除设置卡伦外,清政府还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边境巡查制度。如在新疆,每年春秋两季,伊犁将军委派参赞大臣巡查各所属卡伦及卡伦以外所辖地区。外蒙古卡伦巡查由乌里雅苏台左副将军委派干员,带兵稽查,定为每年一次。黑龙江边境巡查分为每年巡查和三年巡查两种。西藏由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季到边界巡查。云南、广西也规定了每年巡查和定期巡查的巡边制度。清朝在边境地带还设置了巡逻鄂博,定期巡边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勘查界碑、界牌,修整鄂博,守卫边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