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人遗憾,这不又是一种类似于他长期反对的那种文化融合论呢?道德上的拯救正如道德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样,梁漱溟在这里却用了最大的热情和真诚进行了因果颠倒。即把道德这种被历史发展决定的社会意识当成了历史变化的根本原因,试图以伦理道德拯救中国社会。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 3.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意识 梁漱溟从生活的三方面推说儒家伦理与人类未来共同意识的内在统一,或者说未来人类的共同意识就是儒家伦理所表现出的基本精神。首先,在物质生活方面,今日不合理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必然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财富的私有化,向社会占有和支配财富的过渡将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物质生活的事业也将从现在的主要地位退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大约那时的人,对物质的欲求比今人一定恬淡许多而且从容不迫,“很象中国人从来的样子”。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的兴趣、向着艺术的创造这一路上走。而这些又与中国素来崇尚个人天才艺术的色彩相合。 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不论是往时的专制独裁或近世的共和立宪,其共同点都是用统驭动物式的方法来统驭人们,而法律威严下的共同生活只是出于被迫和无奈。法律本身所凭借的全都是大家对利害的计较之心。因此,也就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们协作共营生活所需的心理。中国现在不从怎样泯化改变这种心理下手,却反而走刑赏统驭的旧路,让这种心理益发继增,岂不是荒谬糊涂之至!近世之人遵从理智的活动,认识了自己,但却未从理性上自我超越和关注对方的存在。所以“为我向前”的路再往下去,“就变成好象要翻过来的样子,从情感的活动,融合了人我,走尚情尚礼让不计较的路--这便是从来的中国人之风”。(注:《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17、530、521-522、523、524页。)也就是说,以后的世界,将以儒家伦理代替法律和宗教成为人们共同生活的动力和规则。“我虽不敢说以后就整盘的把孔子的礼乐搬出来用,却大体旨趣就是那个样子,你想避开也不成”。(注:《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17、530、521-522、523、524页。) 再次,就精神方面来说,人类将从“物质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不安宁的时代”。虽然宗教具有安慰情感的功能,但因其是超绝出世的,而且由于人类自身理性的渐启和解放,宗教在未来,只能是逐渐失势。那么只有开辟出一条特殊的道路:同宗教一样具有安慰情感、支撑人生、却无藉于超绝观念,而成就一种不含出世倾向的宗教;同哲学一样解决疑难,却不仅为认知之务,而成就一种予人以新生命和社会合理性的哲学。二者合一,这便是儒家伦理之路。“除了科学的研究此时不致衰替为与中国不同外,以及哲学艺术当然以进化之久总有胜过中国之点外,那时这精神生活一面大致是中国从来派头,必不容否认”。(注:《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17、530、521-522、523、524页。) 总之,儒家伦理的理性主义传统和现实主义人生态度特别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模式设计,构成了人类未来共同意识的内核。这也许就是梁漱溟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的对“文化失调”的中国,进行道德拯救的精神动力和唯一指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