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督抚大员因何大多反对新政?究其原因一是封建传统观念根源蒂固,囿于祖宗成法不可变的偏见而抵制新思想、仇视新事物;二是耽于逸乐,畏难苟安,只顾个人升官发财,习惯于无所事事,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三是怕新政触犯自己及亲朋故友的既得利益;而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慈禧为首的后党掌握实权,反对变法,故不敢轻言变法维新。 此时,国内局势已渐趋缓和,反对投降派的呼声渐趋平静,后党从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有力量对维新派及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光绪推行14项新政的上谕遭到驳诘之后,“六月翁同龢与德宗决议下诏敕十二道布维新之令”,(45)也由于慈禧的反对而流产。接着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和《中外纪闻》报先后被封禁,维新运动的第一个浪头被镇压下去。 在下诏推行新政和复奏反对新政的这场斗争中,虽然守旧派的反对意见多是极为愚昧浅薄,不可能在理论上战胜维新派的政见,但是怯儒的光绪,在慈禧的淫威下步步退却,不敢反对督抚驳诘新政的谬论,更谈不上坚持推行新政,14项新政竟以搁浅而告终。但慈禧并不以此为满足,她进一步向帝党开刀,先后把帝党官僚志锐、文廷式等人革职,连翁同龢也被扫地出门,“德宗羽翼已尽为孝钦所剪”。后党守旧派取得了这个斗争回合的胜利。 帝党和维新派在这场斗争中以失败告终,是由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而决定的。后党守旧派大权在握,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环节。光绪各为皇帝,实为慈禧刀俎下的鱼肉,在政治上他根本无法与慈禧分庭抗礼。况且守旧派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保守思想根深蒂固。而帝党的力量本来就薄弱,几经革黜,丧失殆尽;维新派又是初出茅庐,羽翼未丰,连直接上书皇帝的权力都没有,加之社会、阶级基础薄弱,实无法与后党守旧派抗衡,所以斗争失败是必然的。 尽管如此,维新变法是新生事物,它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适应当时社会进步的要求,虽然第一回合即遭挫败,却未一蹶不振。强学会被查禁后,圣学会等如雨后春笋般掘地而出;《中外纪闻报》被查封了,《时务报》等应运而生。梁启超说得好:“强学会虽封禁,然自此以往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维新思潮在潜滋暗长;维新势力亦待机而动。两年之后,1897年冬至1898年春,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国家命运,民族生存,牵动着爱国志士仁人的心,于是康有为再次进京发动救亡运动,帝党与维新派重新结合,终于排除后堂守旧派的阻挠,演出了“百日维新”这悲壮的历史一幕。 A Conflict Between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Anti-political Refrom Tong Xun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f BUU,Beijing,100032) [Abstract]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a political struggle between the reformer and the anti-reformer occurred in China.It caused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Key words] political reform;the Qing Dynasty;imperial edict 注释: ①⑦转引自: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②⑤(11)(12)(45)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北京:中华书局,1954 ③⑩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5 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5 ⑨容宏,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3)《光绪朝东华录》与《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档案》二处文字略异;如一为:“大抵以筹饷……皆应及时举办。”一处为“大约以筹饷……应及时举办。” ④⑥(14)~(44)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