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2)
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出于培养人才的需要,朝鲜议政府请求国王李芳远派遣医、乐、译三学生徒赴中国留学,李芳远未予同意,说:“今帝多顾虑,本朝人至,必令内竖暗察,不可与元朝混一时比也。”[4](P254) 明天顺(1457~1464)间,朝鲜又奏请派人留学,其奏章曰:“……自汉唐到宋元朝代,新罗、高丽皆遣子弟入学肄业。其后,汉人韩昉、李原弼、洪楫、偰长寿等,相继出来,训诲子弟。上项等人,俱已沦没。如今传习无由,汉吏之文,理会者鲜少。……仗望圣慈,照依历代旧例,许令本国子弟入学肄业,兼习汉吏之文。”[4](P525)可这一请求依然未获满足。为此,明英宗还特意向朝鲜下达了一道强词夺理的“敕谕”,其文曰: 今得王奏称,……欲照历代旧例,遣子弟入学等因,具悉。且前代之制,或命八才子往教(按:指派德才兼备之人前往朝鲜任教),或许遣子弟入学,他如王彬等擢科遣还(按:宋淳化三年〈公元990年〉, 高丽留学生王彬、崔罕等在华进士及第,授以官职遣还),韩昉辈因使暂留之(按:指元代韩昉等人因避乱赴高丽而在彼教授汉语)。盖由当时彼处文学未盛,又中国好大之君,取为美观而已。我朝祖宗以来,不行此制。今诗书礼义之教,传习有素,表笺章奏与夫行移吏文,悉遵礼式。虽未能尽通汉音,而通事传译,未尝不谕,又何必子弟来学,然后为无误哉?朕遵祖宗之制,不欲慕袭虚美。王亦当恪守旧规,率励国中子弟,笃志经籍,则自有余师,人才不患其难成,而事大不患其有碍也。[3](《天顺实录》) 不过,尽管明英宗推三阻四,在其执政期间,朝鲜毕竟向明朝派了一名留学生。《殊域周咨录·朝鲜》载:“英宗睿皇帝天顺初,(朝鲜)国王与女直毛邻卫仇杀,廷议遣使问罪,佥举礼科给事中张守往,……乃急趋朝鲜,宣上威德,示祸福谕之。君臣震慑,遣陪臣入谢,复遣其子入学,引咎解兵焉。” 此后,朝鲜中宗时,也曾多次动议向明朝派遣留学生,虽均不果行,但却充分表明朝鲜对汉语学习的高度重视和对汉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尽管派人到中国留学的愿望几乎始终未能实现,但这并未窒息李朝学习汉语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并未使朝鲜人的汉语学习陷入绝境。 首先,李朝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国内的汉语学习,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鼓励政策,这无疑是保证汉语在其国内有效传播的重要原因。如世宗十九年(1437)九月庚寅,传旨议政府:“近来学者惟习词章,不务经学,诚为可虑。今欲于每年亲试之时,亲临讲经,则庶几兼习,亦助实学之一端。”[4](P398)成宗七年(1476)十二月辛巳, “御宣政殿西庑,引见译官张有诚、黄中、李春景,令以汉语相问答,复以乡语解之。”[4]( P632)明宗十七年(1562)三月己丑,“御司政殿试专经吏文汉语文臣”[4](P1477)。诸如此类,显然都是对国内汉语学习者的鼓励与鞭策。此外,世宗十六年(1434),还制订了两条奖励汉语译人和汉语生徒的措施:一是允许译人在辽东贸易以取利;一是译学生徒居住外国者,完恤其家,以供居京之费。 与此同时,面对明政府的保守主义与消极态度,李朝君臣千方百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保证了汉语学习在朝鲜的有效进行。这些措施包括: 一、派人到辽东请教 请看朝鲜《李朝实录》的如下记载: 世宗十六年(1434)二月甲寅,“知承文院事李边、吏曹正郎金何等,以质问《直解小学》如辽东”,世宗命携布10匹、人参5斤, 以为束修之资。李边其人,于学汉语热情极高,且下过一番苦功,因此已有相当的汉语水平:“边入承文院学汉语,闻有能汉语者,则必寻访质正。家人相语常用汉语。遇朋友,必先以汉语接语,然后言本国之语。由是能通汉语。”同年四月己酉,李边、金何回自辽东。“初,边、何之往辽东也,进儒林,谒权印、千户许福及邬望、刘进,愿质以《小学》直解言语,仍出示之。及其回也,望、进并以诗赠之。望前为长沙王教官,进官至知府,皆贬辽东。诸大人以两人多闻,定为儒林训导。” 世宗二十七年(1445)正月辛巳,遣申叔舟等赴辽东,质问韵书。据前揭书成宗十八年(1487)二月壬申条载,接受质正者为黄瓒:“世宗朝,遣申叔舟、成三问等到辽东,就黄瓒质正语音、字训,成《洪武正韵》及《四声通考》等书,故我国之人赖以粗精汉训矣。” 另有邵奎,也是辽东著名的民间对外汉语教师,而于朝鲜人的汉语学习帮助良多。 成宗十八年(1487)二月壬申,“侍讲官李昌臣启曰:前进士邵奎,以亲老居辽东,该通经史,精审字训。……今须择年少能文如申从濩辈,往就邵奎质正字训、书籍,则似有利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