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汪敬虞 参加讨论

首先是美国。在英、德、法三国银行团组成之际,美国积极要求加入,将三国银行团变为了四国银行团。其后美国又积极拉俄、日进来,将四国扩大为六国。然而在六国银行团几经波折才获得一笔善后大借款之际,美国却一反常态,主动要求退出,六国变成五国。其后,在五国银行团的活动实际陷于停顿之时,美国又出面积极组织美、英、法、日的新四国银行团,而成立之后,却又一事无成。美国出面撮合新四国银行团的代表拉门德(T.W.Lamont)就曾表白说:“不要自己吃不上,也不让人家吃”(72)。这似乎是表示美国的慷慨与无私。而先前主张退出六国银行团的美国总统威尔逊更是显示出美国“维护”中国主权的“高尚原则”,认为善后大借款“近乎损害中国本身的行政独立”,因为“借款条件不仅包括以特种捐税作为抵押,其中有些是陈旧的和苛重的,而且包括由外国代理人来管理这些捐税的行政”(73)。然而,尽人皆知,美国当初之拉拢俄、日,是企图利用银行团来捆住他们的手脚,打破他们在东北的垄断,以加强自己在中国的地位。但是,事与愿违,俄国参加银行团以后,反而利用法国在银行团的巨大影响,操纵银行团的动向,使美国利用银行团作为扩大在华势力工具的企图成为泡影。应该说这是美国之所以进退的主要考虑所在。至于美国后来又为筹组新四国银行团卖力,标榜“不要自己吃不上,也不让人家吃”,那正好说明原来美国是要首先“自己吃得上”。这一点,英国银行团代表阿迪斯当时就直截了当地捅了出来:美国的目的是“主宰银行团”(74),一针见血。
    其次是沙俄。在六国银行团中,沙俄是美国要加以钳制的对象。反过来,美国也被沙俄看作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对手。美国宣布退出善后借款交涉被认为是“沙俄终于实现了将美国排挤出银行团的夙愿”。事实上,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殊权利的沙俄,在参加六国银行团的全过程中,一直是心怀二意。它一方面想参加银行团,让银行团为己所用;一方面又想拆散银行团,另起炉灶。它的外交大臣沙查诺夫(C.д。CaЗaHOB)在六国银行团成立之际说:“我们有道胜银行辛迪加作为在华奉行独立金融政策的工具,可以利用这一工具要挟银行团”。然而在此之前,它却一再企图拆散原有的四国银行团,先是分别组织俄、日、法和美、德、英两个集团,划分投资范围,后是组织一个由俄国占优势的银行团,与四国银行团平分秋色。所有这些计划,目的都在于瓦解以美、英为主体的四国银行团。它极力动员法国退出四国银行团,认为“通过使法国财团退出四国辛迪加的途径搞垮这个辛迪加,是完全符合我国利益的,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当它参加了六国银行团之后,对银行团的活动,又处处加以阻挠。六国银行团的唯一巨额借款--1912年的善后大借款,在最后一分钟,仍然受到沙俄的梗阻。因为它坚持“善后借款条件,不应包括任何损害俄国在北满、蒙古和中国西部特殊权益的内容”(75)。事实上,“所有六国银行团的贷款,都给俄国代表郭业尔卡住了,理由统统是俄国不能参与那种用来作为反对俄国的军事准备的贷款”(76)。拆台与阻挠并举,这里何尝有半点和谐协作的影子。
    阴一套、阳一套,对日本也是适用的。在对待新四国银行团的问题上,它玩的就是典型的两手把戏。
    在这个问题上,反应最强烈的是日本的对手英国和美国。1919年7月,当新四国银行团提上议事日程之时,一位常驻北京的英国权威人士透露:“日本在欧洲的代表向各国宣布亟愿参加新银行团,然而在北京,他们却运用全部的影响力量阻止银行团的建立”(77)。1920年2月,北京的美国花旗银行作出了同样的反应。它的经理给总行的电报中说:“日本人正在玩弄一个极为‘巧妙’的花招”。他们“在纽约同意每一件事”,“而把阻挠的花招搬到这里来了”。它参加新四国银行团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没有和其他银行团商量、没有就拟议中的借款和中国政府取得任何协议,也没有对借款规定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向北洋政府提供一笔900万日元的垫款(78)。所有这些,对其他三国、特别是对英、美两国而言,既是两面三刀,又是独行其是。
    以银行团领袖自居的英国,也有两面心态。在新四国银行团成立之时,它的首席代表汇丰银行的阿迪斯在公开的场合中冠冕堂皇地说:“如果有人要我用简单的一句话阐明新银行团的建立原则,我应该说,它是用在华的国际合作取代国际竞争”(79)。然而在私下的秘密谈话中,他吐露真情说:“扯淡,我们银行的合法业务,要受那五家敌对银行的否决”(80)!简简单单一句话,揭示了多国银行团内部之间的深刻矛盾。
    受俄国拉拢以对付美国的法国银行团,它的眼睛又同时盯住英国的一举一动。当1915年北洋政府举办民四内国公债时,由于条例中规定委托外国银行参加公债的偿本付息,而受委托者实际上由汇丰一行承担(81),这就触动了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神经。法国驻华公使立即向北洋政府提出质询,抗议英国汇丰银行的单独行动,破坏了六国银行团内部机会均等的协议。经过许多口舌,才平息了这一场争执。但它却暴露了多国银行团内部各国之间勾心斗角的严重程度。原来是以外债为争夺的中心,现在连内债也不放过了。
    对多国银行团的作用,西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它是“列强自我约束的一种设计,它不再剥削中国,相反,它把对中国借款的提供加以合理化”。因此,鼓励各国银行集团的合作,以“控制中国的借款”,可以减少中国主权遭受侵犯的危险”,保护她免于政治完整受到威胁的压力”(82)。另一种认为银行团的成立,使得中国“不得不接受灾难性的借款,而所有的好处,都为外国竞争者席卷而去”。银行团“已经把中国推到毁灭的边缘”(83)。当然,也流行一种折衷的看法,即一方面认为银行团所承袭的,是“外国在一个世纪的剥削期间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总的名声”,另一方面,又认为银行团的目的,是为了中国的开放和完整,它为“加强中国的财政状况”作出了自己的成就(84)。不管他们之间的看法差异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承认银行团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力量,都是由于在它们的身后,有各自本国政府的支持。“它在各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85)。也就是说,在多国银行团的活动中,终究是“血浓于水”的。多国银行团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组合,但它的政治性又远在经济性之上。经济与政治的统一,决定了多国银行团的“血浓于水”的个性。“新银行团公开地依仗参与其中的本国政府。因此,任何施加于中国的控制,不管是出于合法的保障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也不管它怎样符合正常的银行活动准则,在它的后面,总是有列强权威的存在。正由于此,它总是带着政治色彩的”(86)。在这一点上,新四国银行团的主角、汇丰银行的首脑阿迪斯一语中的;“金融和政治不能分家”。这也许是一个能够取得人们共识的结论。“银行团是欧洲外交的有效武器”(87)。对新四国银行团如此,对所有的多国银行团而言,亦复如此。对欧洲国家如此,对美国、日本这些非欧洲国家而言,同样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