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曹操军事思想十题(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张作耀 参加讨论

二、先计而后动
    《孙子兵法》十三篇,以《计篇》为首。曹操由此受到很大启发。他为《计篇》作题注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这里所说的“计”,是预计、预谋、预先计算之意;所说的“庙堂”,通常指朝廷或朝廷议事的地方,如太庙、明堂等。这里泛指一切议论军政大事的高级决策部门。行军用师,先计于庙堂,强调的是战争必须有计划,有预案分析,而不是盲目的。也就是“欲攻敌,必先谋”(《谋攻篇》注)。曹操这种预先全面谋划而后行动的见解,是对孙子思想的恰当阐述与发挥,既得孙子之意,又表现了他自己的军事思想。因而此论颇得历代兵家好评。杜牧肯定曹操“计于庙堂”的思想,指出: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宋人张预则进一步阐释并发挥了曹操之说。张预说:“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曰:兵贵临地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曰: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多寡,安得不先计?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可见,兵家对于自管子及孙子以至曹操用兵先计的思想大都是赞赏的、肯定的。至于先计些什么,各家理解不一。
    《孙子兵法·计篇》开篇明义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王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直、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五事七计,实属用兵之要,是兵家主客观相统一的纲领性意见。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第一个揭示了《孙子》五事七计。曹操认为,先计的目的就是求得彼我之情,经之以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校之以七计,即双方之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曹操甚得五事七计之本及其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他的解释甚至比后人的解释更正确。比如曹操以“导”释“道”,“谓道(导)之以教令”。《孙子》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显然“道”乃“导”义。但其后诸家注,或认为“道者,仁义也”(杜牧);或综合二义说,“道,谓导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也”(杜佑);或说,“道,谓主有道”(王皙)。显然,均失孙子原意。
    曹操没有拘泥于《孙子》七计,而提出以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六项为先计之要。这是因为此六项,已基本涵盖了主要内容,而且更切征战实际,再说就当时曹操身居汉相、爵尊王公的地位来看,已不便言“主”之优劣和谁主赏罚的问题。
    曹操所述六项源自《孙子》,但实际上也是他对自己的战争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很清楚,曹操三十余年的战争生活,始终都贯穿着先计而后动的精神,诸多重要的战事行动,无不按照以上诸多要求而先行探讨主客双方的条件,然后而行之。比如: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春,曹操败吕布于定陶, 斩其将薛兰于巨野,自己军住乘氏,得知陶谦已死,想即取徐州,然后再讨吕布。在研究这一构想时,荀彧提出不同意见,剖析了舍布而取徐州的危险,陈述了陶谦死后的徐州的敌情,以及地利远近、险易等情,认为应该依据汉高祖保关中、刘秀据河内的经验,“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终获大胜。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初迎天子不久,讨张绣失利, 又接袁绍辞语骄慢的书信,面对北有袁绍,南有吕布、袁术,西有马超、韩遂的形势,怎么办?曹操把问题提出来,“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请大家讨论,即先计之。荀彧、郭嘉等分析了袁绍“十败”(十大缺点),曹操“十胜”(十大优点)。虽然这样,荀、郭依然主张先取吕布,认为“不先取吕布,河北(袁绍)未易图也。”遂后又分析了西北敌情,决定了对马超、韩遂采取先安抚而后征讨的策略。实践证明,此次“计于庙堂”之议,完全正确。不三年,吕布授首,袁术愤郁结病,呕血而死,袁绍成为孤立之敌。
    及至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更集众议而计之,而且连不同意见他也听。诸如孔融所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对于这类截然相反的意见,曹操都能够认真听取。但经过反复计议,最终还是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袁绍是可以打败的。于是遂定收降张绣,宁抚关中,中立刘表,同袁绍决战之计。
    总之,此类先为计议而定策,终取兵胜的事例很多,如:不先取荆州而决计讨伐袁谭、袁尚;因势而击乌桓,等等,均是。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战例。这方面,最突出的当为赤壁兵败。兵家胜败殊有不可知或未曾虑及的因素,所以这并不说明他的战略思想一定是错的。曹操早有南取荆州之志,行前所作“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然后据有荆襄而谋东下的策略,就其先计而言,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问题是他骄傲了,有利因素想得多,不利因素考虑得少,致使未能及时制止孙刘联合,临阵听信敌人诈降,亦未料天时之变,遂致大败。惜哉,“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载晋人习凿齿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