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兵无常形,尚奇而贵诈 曹操注《孙子》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孙子·计篇》注)又说:“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孙子·虚实篇》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孙子·计篇》注)可见,他已深得《孙子》“兵者,诡道”之义。 事实证明,曹操用兵的确颇知而且善于临敌制宜。他主张“因敌而制胜”(《孙子·军事篇》注),倡导“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孙子·计篇》注),把“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以及“既参于利,亦计于害”(《孙子·九变篇》注)等诸多原则运用到战争实践中。 曹操一生多征战,处处表露着尚奇贵诈之道。尚奇贵诈也是曹操的重要军事主张。 固然,曹操虽然也有战争的失误,甚至是重大的失误,但这并不说明其尚奇贵诈之非,而只能说明其策略运用上尚有缺陷。实际上,更多的战争实例倒是证明了他尚奇用诈的成功。他不仅能够在一次战争中有效地运用一种诡诈之道,也可以在一次战争中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比如,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几乎是步步用计、处处施诈,而且大都取得了成功。曹操很欣赏自己的战术,所以当诸将问其为什么这样用兵时,他不无自豪地说:“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曹操屡屡得手的诡计之道有哪些呢? 1、出敌不意。 攻敌不备,出敌不意,出奇制胜,是曹操最为常用的战术。曹操在注《孙子》时说到两种情况,一是攻敌所必爱,出敌所必趋,这是为了调动敌人“不得不相救”;二是出敌所不趋,趋敌所不意,这是“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曹操北击乌桓的战例,常为历代兵家所称。据载,曹操征乌桓时相当艰巨,他从郭嘉、田畴之议,“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越险而进,因敌无备,密出乌龙塞,直至单于庭,终于取得胜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决战之前, 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刘延,先造假象“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然后轻兵兼行袭白马,掩其不备,使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至潼关,与马超夹关而军, 作出决战的假象,而另暗遣徐晃、朱灵以步骑四千人乘敌不备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顿使马超失去关河之险,而陷入被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征张鲁,张鲁使弟张卫等据关坚守, 横山筑城十余里,操诡引军还,敌守备解散。曹操即“击其懈怠,出其空虚”,密遣将乘险夜袭,大破张鲁军。 此数例皆属“使敌不得相往而救”。至于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黑山军于毒攻东武阳,操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迫使于毒弃武阳而还救本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急军趋乌巢烧袁绍辎重, 令绍急救等,则皆为“攻其必救”之属。 2、示形于敌。 曹操用兵颇善示形、藏形、诱敌之用。他在作《孙子·形篇》题解时说:“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意思是说,交战双方,都将认真研究、窥探对方,而且根据对方的动向而考虑相应的对策。因此,他极重藏形。《孙子·形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势篇》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虚实篇》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曹操认为,这都是讲的“藏形”,就是“毁形匿情”。关于“藏形”的作用,《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曹操尤知“藏形”之用,指出形藏的好处可使敌疑,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细审曹操用兵,诸多设伏用奇之计,大都具有“藏形”之义。他主张“自修理藏形,以待敌之虚懈。”同时,他又极重“示形”,主张“见成形”或“示弱”。《孙子·势篇》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操注说:“见羸形也。”见,现;羸,弱。“见羸形”,即“示弱”。曹操常常故意示形于此而实攻彼。诸如,官渡战中故意示形,好像要去抄袁绍的后路,以分袁绍的兵力;击马超,故意示形,“盛兵向潼关”,调动马超的全部兵力拒守,实则乘西河之备虚而渡。再如,曹操遣徐晃击关羽,晃先是“诡道作都堑以示欲截其后”,关羽害怕,烧屯而走;继而扬声要攻打关羽的围头屯而实密攻四冢屯,遂陷关羽营。 曹操用诈,还表现在故意示拙。比如,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曹操攻邺,先是为土山、地道以攻之,继而毁土山、地道,凿堑围城。“凿堑”,曹操开始故意挖得很浅,“示若可越”。审配见其凿堑很浅,以为起不了围城的作用,因而“笑之,不出争利”。曹操麻痹了对方,然后一夜浚之,广深二丈,遂引漳水灌满沟渠,将城围起来,致使城中饿死者过半。 3、诱而取之。 曹操常用诱敌、饵敌之计,而且每每取得成效。《孙子》说:“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曹操对此作以利诱敌、以利动敌的理解,认为“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官渡之战时,袁绍使文丑、刘备追曹操至延津南,曹操驻营白马山南阪下,将辎重放置于道,并令骑解鞍放马。敌至,争相取物。曹操见敌,既近且乱,遂令上马,纵骑大击,竟以五六百骑大胜袁绍五六千骑,破斩文丑,绍军为之夺气。 曹操战马超自潼关北渡河,兵众先渡,操与虎士百余人断后,马超将步骑万余人攻之,矢如雨下,危难之际,曹操以校尉丁斐,“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操即得渡。(《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