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研究述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杨圣清 参加讨论

二敌后战场研究中争论的若干问题
    史学界对敌后战场的研究怀有深厚的兴趣。许多问题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互相切磋,各抒己见,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一)关于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基本战略方针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的基本战略方针,就是在整个战略方针指导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这个方针也叫“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或“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对这个战略方针,大家没有分歧意见。引起争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个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二是抗战总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在总的战略方针上国共两党间有没有分歧?第一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1935年12月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一种看法是在1937年8月1日提出,到8月22日至25 日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定。持第一种意见的根据是:瓦窑堡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军事战略的决议》已明确提出了游击战争方针。持后一种意见的则认为,第一种“看法当然也不无道理。但是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特别是国共合作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就确定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的战略方针似为时过早”。(何理:《敌后抗日战场研究述评》,见曾景忠主编:《中国革命史研究述评》, 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06-207页)。这两种看法应该说都有道理。一个战略方针的确定, 总要经过一个酝酿过程。瓦窑堡会议时,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提出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任务;同时,中共中央对红军未来作战方针提出某种设想,是完全可能,也是合乎实际的。
    对第二个问题,史学界也有不同看法。这种不同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受“左”的影响,一些人不承认中国抗战有统一的总的战略指导方针,而认为国民党主张速胜论,中共主张持久战;另一方面是批判“左”的错误后,大家虽然承认全国统一的战略指导方针是持久战,但有些人却走到另一端,否认国共两党对持久战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有所差别。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经过争论,现认识基本统一起来。真实历史是,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都曾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指导方针。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持久战。”1936年7月, 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又提出中国抗战必须实行持久战的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该案正确地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情况,提出持久战的对日战略方针及积极防御的正确作战原则。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讨论对日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携带上述提案参加会议,周恩来和朱德又在会上发言,讲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在中共和各派抗日军队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作为中国抗战的基本方针。这个战略指导方针得到包括中共在内的全国抗日军队的赞同。但国共两党由于执行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在对持久战略解释和实践上又有明显的不同。何理提出,国共两党对持久战的理解,从总体上说,“共产党主要着重于政治,而国民党则着重于军事”。“共产党的持久战基本是政治战略政治方针,多注重政治和民众的动员”。“国民党的持久战多从军事上着眼,注重政府和军队的行为,相对比较忽视对民众发动,而且国民党的整个政策还有限制人民群众的倾向”。这是一。二、中共用以实现持久战的作战原则是积极防御的原则,如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等。国民党作战原则是:“固守阵地,坚忍不退”,“层层设防,处处据守”,“深沟,高垒,厚壁”,完全是消极防御原则。国民党持久战略的核心口号是以“空间换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的拖延战术。不可否认,作为战略上的持久消耗战原则之一,在战略防御阶段提出以空间换时间,对保存军事实力,延长战争时间,分散和消耗敌人兵力,也有一定意义的。但是在国民党消极防御思想指导下,国民党军队未能实行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而且未以足够的力量加强华北第一线阵地的防守。“以空间换时间”在实际上正成为某些国民党将领丧师失地和军事失败主义、逃跑主义在理论上的防空洞。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持久战需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并特别强调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而蒋介石则把持久战划分为“防守时期”和“转守为攻,转败为胜”两个阶段,否认需要经过战略相持阶段。这正如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所说:否认战略相持阶段存在,“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持久战’的外衣罢了”。四、中共持久战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而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建立在依靠外援基础上,存在侥幸取胜的心理。五、在抗战实践中,中共始终坚持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而国民党在抗战开始虽然就确定以持久消耗战作为战略指导方针,但在抗战防御阶段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上是速胜论。而真正转到持久战上,可以说是在武汉失守后,特别1939年“冬季攻势”受挫后。但因为国民党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援助上,所以在军事上又多是“保存实力”,“消极等待”。既承认国共两党在战略指导方针的一致性,又承认其区别性,这才合乎历史实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