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知县与地方士绅的合作与冲突(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邱捷 参加讨论

九月间,传来朝廷派吴棠为钦差大臣来粤查办督抚不和的消息,广东的高层官员担心,钦差到时羁押在省城的广宁士绅继续控告,对双方都不利。经过一番“开导”,周友元等在作出“当日呈控县书浮收钱粮一案,虽事出有因,究属一时冒昧”的具结后取保暂释。(125) 巡抚向杜凤治授意,在书吏中惩办一人,但把主要责任推在出逃的沈荣身上,以平周友元等人之气,周等如不再控告,则再为他们办理开复功名,了结此案,以免钦差到时周等“胆大妄控”。杜虽认为“周友元等,以其嗜利无耻,大胆妄为,直是目无法纪,若不使知利害,将玩官长于股掌之上”,但也只好赞成巡抚的主意。杜凤治在广州传见周友元等人,告诫一番并表示愿意找到官绅都可下台阶的办法。(126) 但广宁士绅却不肯善罢甘休。
    不久,周友元等“在保脱逃”回到广宁,广宁士绅策划了又一次集体行动,提出的诉求是减钱粮以及立时将周友元、刘骥、何应球三人功名开复(三人的功名是“暂革”,尚未出奏),施加压力的办法是对即将举行的县试搅局。(127) 按惯例,下一年春天广东学政出巡,必先到肇庆府,十月间高要、四会县试已取齐,广宁县应于十一月内考毕。杜凤治出告示宣布十一月初三开考,但在初一就得知“周友元、刘骥已归,与陈应星朋比,有阻挠县试之说”。(128) 他又了解到广宁士绅作了相当广泛的发动,陈应星、陈升元、周友元、刘骥“已要诸廪神前焚香设誓”。(129) 童生钱某“递一拜帖”要求“将钱粮减定立碑方考”;诸廪“已遣抱赴府、省控告,请另简人考试;岑鹏飞、樊树仪(俱廪生)亦控催缴过严”。(130)
    如果广宁县试不能如期完成,那么,肇庆府府试和学政的院试都会受影响,杜凤治肯定会被罢官,甚至受更重的处分。但如果事情闹大,对士绅来说后果更严重。按清朝法律,“借事罢考、罢市”,“照光棍例,为首拟斩立决,为从拟绞监候”。(131) 广宁士绅的做法不是直接抵制县试,而是在“廪保”上做文章。童生必须有廪生或贡举书面担保家身清白,并无冒籍、枪替等才可参加考试。出保对廪生来说基本没有风险,可体现自己在家乡的地位,还可以得到收入,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廪生都愿意出保。广宁县有廪生15人(132),如果他们不出保,县试就无法进行。举人陈应星、被革副贡周友元等出面联络廪生拒绝出保,赴考童生因无廪保,可能也受到陈应星等人的影响和压力,乃纷纷回乡,县试终于无法如期举行。清朝法律并无处罚拒绝廪保的条例,所以,士绅这种策略可以造成考试无法进行的事实,却避免了“罢考”的罪名。他们事前放出风声,是希望杜凤治迫于县考时限而主动妥协。
    但杜凤治决心与广宁士绅一搏,他一面说服与陈应星有隙之新科举人何瑞图劝说廪生出保,甚至提议如廪生仍拒绝,自己与何出面为童生作担保;一面嘱幕友“先拟禀稿,如若辈中变,先行专足飞速赍省递呈各大宪,先发制人,缕述非罢考,实为挟制把持而闹考”。当县试不能如期进行已成定局时,杜凤治即向各级上司发出通禀,通禀中有“一官如客,无足重轻”之句,表示宁肯丢官也不向士绅屈服;但把事件定性为“挟制把持而闹考”(133),则留有一些余地;万一真的出现“罢考”,他及时报告也可减轻处分。他派出专人送信给学政杜联,“备述闹考颠末”,“告知通禀即到,(请)先与两司言之”。杜联为此专门致信署理布政使郭祥瑞,并复信给杜凤治嘱其对绅士“刚柔并用”,寻觅转机。杜凤治事前又派人到肇庆府向知府、道台禀报,道台王澍是杜凤治的同乡、亲戚、同年,授意杜“通禀劣绅闹考”,还下令,如果广宁县的士绅到府、道呈控,“即为留住解府,饬高要管押”(134),这就使广宁士绅“合法”地逐级上控的途径受阻。
    广宁士绅从省城抄回通禀内容,知道杜凤治已经取得主动,乃托人试探妥协。杜凤治提出“若辈只要令诸廪生出头,考事办妥”,则可设法把大事化小。(135) 十一月廿三日(12月18日),陈应星等举人通过学官求见杜凤治,但担心杜趁机把他们扣押,请求知县下帖召见。杜凤治这天的日记共3000多字,详细记录了自己教训陈应星等人的长篇大论,几位举人表示愿意劝说廪生出保,就在这时17名廪生(包括两名“候廪”)“请考”的禀单呈递入县衙。杜凤治即命陈应星等转饬廪生通知各乡童生三日后开考。(136) 三日后虽未能如期开考,但十一月廿九(12月24日)、十二月初一(12月26日)终于有600多名童生赴县考(后一次是补考),杜凤治没有作让步便赢了这个重要的回合。
    在此期间,教谕韩廷杰、训导张树谷因公赴省,得知闹考,借故逗留不返,杜凤治称韩“畏生如虎”。(137) 府学教授陈遇清奉派来代理广宁学官事务,动身前道台面谕,“只求安静,实为闹出不好看。如若辈肯考,不论多寡,即五六十人亦考,其余令其补考,未尝不可。”(138) 可见,从杜凤治到各级上司,都怕事情闹得不可收拾。
    在清朝,即使闹考也是极为严重的事件,署理布政使奉总督、巡抚批示发下札文,下令严拿举人陈应星、革生周友元,又称“倘杜令实有办理不善,亦即详请撤参”(139)。省里派出候补知府周毓桂、候补知县俞增光为委员到广宁查办。
    但杜凤治成功使县试完成,事情没有闹大,这时就是怎样收场的问题了。杜凤治不想把事情做绝,“在此为官,不肯与若辈为仇也”(140)。且案情定得越重,自己责任越大,所以希望大事化小,但又怕与开头的通禀有出入。十二月初二(12月27日)傍晚,道台王澍与两委员、杜凤治、学官、典史、千总等一起召见廪生岑鹏飞等10人,王澍、周毓桂教训一番后即入内,然后由杜凤治、俞增光两知县细问诸廪生不出保缘由,杜、俞授意他们写:“生等皆乡下人,不知城中事。因县考出保来城,在寓有一不识姓名者来寓遍邀,据云诸绅士在文昌庙坐候,请为减粮事暂时缓考。”廪生们要求把“为减粮事”改为“求杜大老爷除去浮收粮事”,最后再加上“至文昌庙,不见绅士,亦不见来邀之不识姓名之人”。(141) 这就使闹考事件成为无头公案,避免牵连更多人。
    道台王澍为了结此事,此前让教官向陈应星转达:“伊一有钱举人,不要夜郎自大。我只要不要这道台,他不特丧元,唯恐家也无有矣”,又将律例说明:“罢考律例严,照光棍办理,重则枭示,即自行投首,又要充军”。(142) 王澍还亲自参与第二次禀稿的草拟,强调事件“并非罢考”,只追究陈应星、周友元等几个人;但考虑到署理按察使蒋超伯一直偏袒周友元,所以,禀词“语语虚空,可重可轻”。(143) 在这段时间,杜凤治致信杜联,“乞转恳方伯,少从容,且勿急促,将来成考,再发通禀销案,并为若辈免罪”(144)。杜联又告诉杜凤治藩、臬对广宁闹考案处理的意见分歧,以及省里将派两委员到广宁查究,嘱咐杜凤治好好“安顿”这两个委员。道台王澍嘱杜凤治致函杜联“请其探两院口吻意见”,了解总督、巡抚是否都同意“以大化小”,再作决定。杜联又授意杜凤治为被罢官的教谕洗脱罪名,呈请宽宥周友元的罪名。(145) 按照杜联的嘱咐,杜凤治对府里派来之教授、委员都馈赠了重金。
    总督、巡抚、署理布政使对广宁士绅闹考案都主张严办,署理按察使蒋超伯则“心实要开脱宽办周友元、陈应星,以报其半万贼兵之恩”(146),认为杜凤治“不洽舆情”,不能只惩办绅士。但巡抚、署理布政使都偏袒杜,总督的批语也只说严办绅士,没有提及惩办杜凤治。(147) 道台王澍与蒋超伯关系较好,在蒋面前为杜凤治极力辩解。蒋超伯本来只是与郭祥瑞有矛盾,认为郭偏袒杜,后蒋益澧、郭祥瑞均受谴免职,而杜凤治又有杜联、王澍等人为之说项,也就没有再坚持处分知县之说,只是批评杜“办事任性,出语唐突”。王澍想出宽办周友元等人的办法:将陈应星、周友元提到再奏革严办,但这两人肯定会逃避,“是断提不到的”,案件就可不了了之。蒋超伯按此向总督提出,“中堂未明就里,亦即点头”。(148)
    因为有硬后台,且处置得当,杜凤治没有被撤职,但与士绅关系紧张,无法再留在广宁。杜在日记中也认为自己调任是因“陈应星等闹之,令不安而调去也”(149)。但他如果调回省城,就必须等闹考案结才可委任新缺,这就会一拖几年当不成官。后来,杜联提出让杜凤治挪一个地方继续当知县的建议,得到巡抚、署理布政使的同意,于是被调到收入少得多的“苦缺”四会县。(150) 按察使蒋超伯也当面对杜说:“你本来广宁公事就办得乱,语言负气,就要撤的。蒋抚台因杜学台在此,不无情面,得改四会。”(151) 总督瑞麟给朝廷的奏片,关于杜凤治调职是这样写的:“四会县知县雷树墉因病出缺,所遗四会县知县篆务,应行委员接署。查有广宁县知县杜凤治,年壮才明,堪以调署。”(152) 而新任广东学政胡瑞澜同治七年关于广东岁试的奏折,向朝廷报告各属考试顺利完成,只是广州府、肇庆府等地枪替比较严重。(153) 广宁闹考事件完全没有惊动朝廷,杜凤治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官声”也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两年后再任广宁知县,不久又调署广东首县南海。而陈应星等人也实际上没有受到严厉追究,仍在广宁当绅士,一场官绅冲突这样便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