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①参见天津市政协编辑委员会译《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②关于美国决策者对战后世界的设想,见拙文《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③《必须加以摧毁的种族障碍》,《纽约时报杂志》The Barrier That Must Be Destroyed,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42年5月31日。 ④《远东在美国人的思想和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记事》The Place of Far East in American Thought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Record,1942年7月号。 ⑤该公开信深受英国重视。英驻美大使哈利法克斯(E.R.Halifax)专就此信向外交部报告说,即便对英国最友好的美国人所反对的也只是此信的“形式和发表时间,而不是信中所包含的批评,即:一、我们曾有一个殖民帝国;二、我们曾拒绝给予其居民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自由”。见FO371/31526。 ⑥克里斯多德·索恩:《一定程度的盟友-一美国、英国与对日战争,1942-1945》Christopher Thorne,Alles of a Kind,The United States,Burtain,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1941-1945,纽约1978年版,208-209页。 ⑦霍尔伯恩:《联合国家的战争与和平的目标》Louise W.Holborn,War and Peace Aims of the United Nations,Sept.1-Dec.31,1942,波士顿1943年版,第90页。哈利法克斯报告说,韦尔斯发表这一讲话是受到国务院战后重建顾问委员会鼓励的。在战后重建问题上,韦尔斯与副总统华莱士(Henry Wallace)是总统的左膀右臂。见PREM4/42/9。 ⑧《一定程度的盟友》,第221-222页。 ⑨《一定程度的盟友》,第220-221、211页;刘易斯:《走投无路的帝国主义-一美国与英帝国的瓦解,1941-1945》Wm.Roger Louis,Imperialism at Bay: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1941-1945,牛津1977年版,第187、200页。 ⑩1942年11月11日《泰晤士报》第8页。 (11)卡尔致外交部,1942年1月24日,PREM4/45/3。 (12)薛穆致外交部,1942年8月12日,PREM4/45/4。 (13)PREM4/45/4。 (14)克兰伯恩在对哈利法克斯的谈话中如是说过,哈利法克斯在1942年8月25日给外交部电报中又以自己的口吻说出。见FO371/31526。 (15)FO371/31777;并见《走投无路的帝国主义》,第189页。 (16)备忘录和布雷南8月25日批注均见FO371/31777。布雷南批注后两点涉及婆罗州、马来亚,与香港无关。新界即九龙租借地。 (17)克拉克8月27日,吉布、巴特勒8月28日、彼得森9月1日备忘录和部际会议记录均见FO371/31777。 (18)参见李世安《1943年中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和香港问题》,《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第136页。 (19)FO371/31659。 (20)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以下简称《战时外交》(三)],第766页。 (21)薛穆致外交部,1943年11月17日,FO371/31663。 (22)FO371/3166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