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贾小叶 参加讨论

孙家鼐也曾与维新派一道推动过变法运动,但当康有为的今文经说显然成了其现实变法的理论武器时,他的态度非常明确:
    臣观康有为著述,有《中西学门径七种》一书。其第六种“幼学通议”一条,言小学教法,深合乎古人《学记》中立教之意,最为美善。其第四种、第五种“春秋界说”、“孟子界说”,言公羊之学,及《孔子改制考》第八卷中“孔子制法称王”一篇,杂引谶纬之书,影响附会,必证实孔子改制称王而后已。言《春秋》既作,周统遂亡,此时王者即是孔子。无论孔子至圣,断无此僭乱之心,即使后人有此推尊,亦何必以此事反复征引教化天下乎?方今圣人在上,奋发有为。康有为必欲以衰周之事行之今时,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是学堂之设,本以教育人才,而转以蛊惑民志,是导天下于乱也。履霜坚冰,臣窃惧之。皇上命臣节制各省学堂,一旦犯上作乱之人,即起于学堂之中,臣何能当此重咎?臣以为康有为书中凡有关孔子改制称王字样,宜明降谕旨,亟令删除,实于风俗人心大有关系。(44)
    在孙家鼐看来,当“圣人在上奋发有为”之际,康有为却“欲以衰周之事,行之今时”,其流弊必然是“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孙家鼐可谓抓住了康有为“孔子改制”的真实用意,无法逾越“纲常名教”的他自然会对康有为的“人品、心术”产生怀疑。其后,在议复陈宝箴关于康有为及《孔子改制考》的奏折时,再次指出:
    查陈宝箴所奏,意在销毁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之书,兼寓保全康有为之意。臣谨将康有为书中最为悖谬之语,节录于后,请皇上留心阅看。
    其书有云:异哉王义之不明也,贯三才之谓王,天下归往谓之王;天下不归往,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又云:以势力把持其民,谓之霸,残贼民者谓之民贼。夫王不王,专视民之聚散向背,非谓其黄屋左纛,威权无上也。又云:今中国四万万人,执民权者二十余朝,问人归往孔子乎,抑归往嬴政、杨广乎?又云:天下义礼制度皆从孔子,皆不归往嬴政、杨广,而归往大成之殿。有归往之实,即有归王之实,乃其固然。又云:于素王则攻其僭悖,于民贼则许以贯三才之名,何其舛哉。
    其书中所称嬴政、杨广民贼,臣诚不知其何指。黄屋左纛乃人君之威仪。天下所尊抑,康有为必欲轻视之,而以教主为尊,臣又不知其何心。人臣忠君爱国,惟有宣布朝廷盛德,乃其书屡言民不归往,散而去之,臣又不知其何心。臣观湖广总督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书中所论皆与康有为之书相反,盖深恐康有为之书煽惑人心,欲救而正之,其用心亦良苦矣……今陈宝箴请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一书销毁,理合依陈宝箴所奏,将全书一律销毁,以定民志而遏乱萌。(45)
    从孙家鼐所节录的“悖谬之语”及其对张之洞《劝学篇》的赞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满康有为的不仅是其“孔子改制称王”所透露出的野心,而且包括康所宣传的民权、平等等变法理念。
    由此可见,《孔子改制考》遭遇了远比《新学伪经考》更大的非议与攻难。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术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与《新学伪经考》问世时相比,此时的康有为已不是偏居一隅的地方举人,而是光绪帝身边的近臣、维新变法的倡导者、新政决策的参与者,其地位与影响力已非昔日可比。因此,当《孔子改制考》问世后,便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而《孔子改制考》鲜明的改制主旨与“民权”、“平等”之说一下子触动了反对变法者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反对派激烈的批判,其批判的重点与其说是康有为的今文经说,不如说是其背后的变法思想。当康有为的学术与政见遭到反对派的激烈攻击时,那些曾经倡导变法但又与康有为之变法不同路向、不同内涵的人们,便起而对其学术与政见提出批评,亮明态度,以便与康有为划清界限。这便是张之洞、陈宝箴等人批判《孔子改制考》的缘由。当然,康有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彼此之间的利益争夺也是影响康有为与上述诸人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此将另文论述。
    耐人寻味的是,戊戌变法尤其是百日维新的支持者不仅对于《孔子改制考》的态度与张之洞等人不同,而且与其几年前对《新学伪经考》的态度相比亦有变化。不但主治今文经之皮锡瑞、谭嗣同、唐才常等人认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及“三世”说,即使那些主治古文经者,也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表示了理解、宽容甚至认同。宋恕不服《新学伪经考》,但随着《孔子改制考》的问世,其对康有为的态度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前疑冰释”,而且对康佩服得“五体投地”:“戊春见更生《孔子改制考》,始服更生之能师圣,始知更生能行污身救世之行,而前疑冰释。《新学伪经考》,仆不甚服。见《开制度局、十二局、民政局》一长折,则益信更生真刻不忘民,确为尼山嫡派。”(46)鉴于康有为“新学伪经”的武断,宋恕不服《新学伪经考》自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主治古文经的宋恕在看到《孔子改制考》这一重在阐发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著作后,却更加佩服康有为了呢?此中的关键在于二人有着共同的变法理想,而《孔子改制考》寄寓的正是康有为的这一理想。宋恕因此“始服更生之能师圣”,说明他不但不反对“孔子改制”说,而且相信“圣人”改制,赞同康有为“师圣”改制。宋恕因读懂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真意与深意而能忽略其考证之疏,佩服其变法之志。因此,当看到孙宝瑄日记中驳《孔子改制考》的言论后,宋恕虽“颇谓然”,但“既而曰:子以考古贬长素甚善,然长素非立言之人,乃立功之人。自中日战后,能转移天下之人心风俗者,赖有长素焉。何也?梁卓如以《时务报》震天下,使士大夫议论一变,卓如之功;而亲为长素弟子,亦长素功也。八比废,能令天下人多读书,五百年积弊豁然祛除,而此诏降于长素召见后,亦长素功也。长素考古虽疏,然有大功于世,未可厚非也。”(47)孙宝瑄听后“亦敬服其说”。事实上,孙宝瑄本人对于《孔子改制考》的态度也与宋大致相同。他批评康有为“新学伪经”的武断,但却信从“孔子改制”、公羊“三世说”。他在日记中对《孔子改制考》的很多论断都表示肯定,对于康有为所说的诸子改制,孙记日:“余谓:制者,法也。古人不肯空论理,而必定法,使可遵行。是以谓诸子皆有改制之意,其说极善。惟书中所列诸家,亦有并非立意改制,如原壤、晏婴、邹衍之类,乃皆牵强附会,目为改制创教,以曲圆其说,则颇沿作时文之陋习也。考古之学贵精确,其似是而非者,奚必援据以贻笑耶!”又云,“推孔子为新王,为素王,以春秋当一代,谓以殷变夏,以周变殷,以春秋变周,皆有至理,不可易者也。所未解者,必以《六经》皆孔子自撰作而非述,抑何意耶?”“夫创法改制,皆圣人分内事,惟杜撰古事,诬蔑古人,圣人所不为。”(48)可见,孙宝瑄之于“康学”有所驳也有所不驳,所不驳者正是“孔子改制”甚至“诸子改制”之类的内容。同样,章太炎对《孔子改制考》也表示了一定的宽容,不仅没有批驳,反而对康有为的“孔子改制”、“通三统”、“张三世”等不无认同。尽管后来的章太炎成为了一个颇为纯粹的古文经学家,与康有为截然对立,但在维新期间及此前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他虽主治古文,却经常援引今文经学的观点。如在收入《诂经精舍课艺》的文字中,章太炎对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不但不排斥,有时且加援用,认为“《左氏》可通于《公羊》”(49);他发表于《时务报》上的《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一文也有“通三统”、“大一统”等今文家言;在《膏兰室札记·孝经本夏法说》及《春秋左传读》中,也有赞同“孔子改制”的言论。这些都已经为以前的研究者所揭出。(50)而章太炎本人对其与今文学家的这种共识,也直言不讳。1899年,他因政变受牵连避地台湾,谈及与康有为的学术异同,说:“余自顾学术,尚未若给谏(指朱一新,引者注)之墨宋,所与工部论辩者,特左氏、公羊门户师法之间耳。致于黜周王鲁、改制革命,则未尝少异也(余紬绎周秦、西汉诸书,知左氏大义与此数语吻合),况旋乾转坤以成既济之业乎?”(51)正是“黜周王鲁、改制革命,则未尝少异”的共识成为了章太炎与康有为合作的学术思想基础。因此,对于具有鲜明经世目的的“康学”,章太炎便有了更多的同情与理解,晚年论及清代今文经学,他如是说:“至于康有为以《公羊》应用,则是另一回事,非研究学问也。”(52)尽管完全抹杀“康学”的学术价值有些武断,但对其以《公羊》经世的评判可谓知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