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代云南潞江流域瘴气分布区域初探(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周琼 参加讨论

大理府东部的局部地区在咸丰间还有炎热多瘴之载。如邓川州虽春冬多晴多风,夏秋多雨,四时无大寒暑,无须裘葛,但羊塘和罗川却瘴气盛行,“惟羊塘一里,炎热多瘴,地气较殊”(68),“罗川一带夏秋炎热,时作疟瘴,地气较殊”(69)。云南县也有瘴气,唐樊绰《云南志》一些有关瘴气的内容依然在清代的记录中出现,“沙牛,缘地多瘴,草肥茂,牛更蕃生”(70)。
    总之,潞江自从西藏极寒地入云南后,穿行于起伏的山峦中,各河谷区气候炎热,地理环境封闭,自然生态环境原始,潞江流经的整个滇西区域,大部分都是瘴气密布之所。东岸的龙潭就因气候酷热、毒蛇栖身潭中,瘴毒浓烈,如饮潭中之水必中瘴,“龙潭在潞江东岸……水色澄绿清澈见底,每年三月至九月时,出瘴气,在此受瘴,重者必死,轻者患疟,其水行人万不可饮。月前,潭中有巨蛇两条,为傈僳用弩射死”(71)。潞江西岸的秤戛亦是重瘴区,治所虽处山半,然夏秋间亦有瘴气,“秤戛在潞江西岸山半……气候冬春平和,秋夏有瘴”(72),“自秤戛北上,多沿潞江西岸行,潞江两岸附近,烟瘴仍烈”(73)。沿潞江往西至恩梅开江附近区域,自然环境更原始,动植物繁多,气候炎热,瘴气繁生,“河水自西南流向东北。自妥郎上至宠等,下至仰高山,气候稍热,渐有瘴毒,猛兽颇多豹熊之类”(74)。
    清人杨琼对潞江瘴气的情景及影响进行了深刻描绘:“滇西南沿边皆有瘴,而潞江尤甚。潞水深绿,瘴时则红烟浮江面。其瘴起自春末至秋尽乃止,夹岸草头皆交接不可解,名交头瘴。至时行旅裹足,如有留宿者,必中哑疟以死。”(75) 因此,说起潞江,尤其是涉及潞江的诗文,多会涉及瘴气,尤以盛毓华的诗最为著名,描述了潞江瘴区恶劣的生活环境及无数涉足者中瘴而死的情况:“潞江边,阻瘴烟,狂山怒水恣回旋,鱼虾肆恶喷毒涎。坏木十丈高无枝,阴垂常如黄昏时。妖风卷雾作山堆,飞鸟偶过化成灰。三月四月瘴烟起,新来客尽死;九月十月瘴烟恶,老客魂亦落。去年之客死如梭,今年之客来更多。荒沙一片风凄楚,新鬼旧鬼相聚语;问谁乐此不为苦,总为夷人财易取……天茫茫,诉不理,去滔滔,潞江水。”(76)
    但潞江流域区并非全部都为瘴气充斥,一些高寒之区就无烟瘴之虞,“地势比古炭河高三四百米,气候高寒,无烟瘴”(77)。“卯照土司署……气候高寒,无烟瘴”(78)。邻近潞江的俅江北岸亦因地势高冷而少瘴,“在俅江北岸……老耿河两岸,气候多寒少热,春夏多雨,秋冬多雾,且有雪,故瘴气稀少”(79)。
    四、余论
    云南山高箐深、地形复杂,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生物种类繁多的生态状况,成为瘴气长期存在的基础。时至清代,其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半山区融进了无瘴区,特别是一些靠近矿区、冶铸区或农业开发深入的山区,瘴气逸然而逝,而在那些边疆土司控制和民族聚居的深山河谷区,生态环境的原始状况改变不大,可谓瘴气盘桓的堡垒区。后者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大部分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土府、土州、直隶州、宣慰司、宣抚司、安按司、长官司辖区,潞江流域各分瘴区就是这些地理或行政区划中的一个个不同的地理单元。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潞江流域等地区的瘴气在清代还对人们的生存构成威胁,但经中央王朝的长期经营,云南边地早已与中原内地连成一体,各民族为中原内地丰富的物质经济财富和深厚的文化魅力所吸引,认同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并服从流官或中央王朝治下土司的统治,这些土司亦将中原王朝作为其维护统治的支柱,在辖区内推行汉文化,推动了民族文化的进步。因此,瘴气横生的地区到清代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瘴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一起缔造和谱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篇章。
    注释:
    ① 此处瘴气是指历史时期人们对岭南、闽赣、滇黔等南方、西南方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自然生态现象的概称,以地理环境原始封闭、气候炎热潮湿、生物(包括动植物及微生物)物种丰富、繁殖增长迅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存在基础,以对人、畜的生理健康机能及生命构成极大危害乃至使人畜散失生命为认识特征,以疟疾为主包括多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为病理表现形式。事实上,瘴、瘴气、瘴疠是三个在不同条件及意义上形成的内涵不同的概念,笔者将另文论述,请见谅。
    ② 元至元十一年(1274)始置腾越州,二十五年(1288)废。明嘉靖三年(1524)年复置,属永昌府。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升腾越厅,属云南省。腾越在清前期虽属永昌府,但为叙述方便,此处以清后期行政区划为准,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来论述。
    ③ 清·刘慰三:《滇南志略》卷四《永昌府·腾越厅》,传抄云南省图书馆藏稿本。
    ④ 《明史》卷三一五《列传》第二○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南甸宣抚司列传》。
    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 李根源著、李根渌录:《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一《甲附二·一号·猛卯·江北路》;卷一《甲线·甲三十七号·蛮允·太平街路》;卷二《乙四号·蛮因·猛古寨》;卷二《乙四号·蛮因·行山》;卷二《乙四号·蛮因·由蛮因通腾越界头之路》;卷二《乙五号·练地上接蛮因》;卷二《乙三十六号·仰高山》;卷二《乙六号·六库·山路》;卷三《戊三十号·哨房》;卷一《甲附一·四号·陇川土司署》;卷一《甲附一·五号·张凤街》;卷一《甲附二·一号·陇川土司署》。卷一《甲附四·四号·万仞关·盘龙寨》。
    (18) 清·师范:《滇系事略》,清光绪十三年(1887)云南官书局重刊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