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徽州宗族历史的建构与冲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未知 冯剑辉 参加讨论

4、序开篇曰:“淘生不幸,逢时多故,出入兵甲之间”,“思见四海乂安,何太平之不易得死亡冉冉之相迫也!”末尾则作“窃叹曰,后人逢时无虞,体胖心佚,岂识向上辛苦如是耶!”(34) 其悲凉抑郁,非久历兵燹者不能作。
    5、程氏后裔对程澐、程淘捍卫乡里之功歌颂备至,惟程淘于序中自承其众不过400余人,户口所存者不满200户,“位不过岩将,兵不能制邻封”(35),处境相当困难。后代子孙于前人业绩多有夸大,序中所叙或更接近于实情。
    6、从文献传承看,宋庆历三年(1043)程承议作《程氏世录序》(36),称程淘所作谱牒起于程灵洗,其上则阙而不载,与程淘谱序只言及程灵洗完全吻合,明清间程氏族谱提及该序的更多,可见该序确有传承渊源,其来有自。
    反复验证,该序确为程淘所作,虽各谱于该序后均不署具体时间,依序中事迹,当作于景福二年至天祐四年间(892-907),是不多见的唐代谱序,也是徽州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该序提及黄巢军队攻入黄墩的详细情形:“自淘而上止忠壮公,历十五世,世居黄墩。乾符五年,岁在戊戌,端午日,黄巢别部犯黄墩,淘之族人逃难解散,贼众遂营本宅,攻劫川谷,荡滌殆尽。至仲秋初,巢收所部犯阙。”(37)
    这段史料价值很高,它说明进入徽州并非黄巢本人,而是其部将。黄巢部将曾经攻入黄墩,忠于李唐的程氏家族遭到沉重打击,“遂营本宅,攻劫川谷,荡滌殆尽”,被迫四散逃亡。黄巢并未因“州里山川以黄名者辄敛兵不犯”,所谓“黄巢不杀黄墩人”纯为子虚,当然也不存在什么以黄代篁。至于各外来大族以“‘黄墩’为救命符,纷纷麇集于此”,亦绝无可能。试想,连黄墩当地的程氏家族已经被杀得“逃难解散”,其他各族逃灾避祸,千里迢迢,于疲惫不堪之余而必入于此,岂非飞蛾投火耶?既然黄墩“本宅”尚不免于“攻劫”,又何必非得自承系出黄墩不可?可知宋以来相沿旧说,其实无据。
    四、黄墩--徽州区域象征的形成
    黄墩虽然不是避乱的“风水宝地”,但它在徽州确实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由如下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1、黄墩地望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它是程灵洗的“忠壮故居”。程灵洗为南朝梁陈间人,梁末侯景之乱时,灵洗起兵捍卫乡里,后成为陈霸先的大将,位至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殁后谥忠壮,配享高祖庙。后世累有加封,宋嘉定年间(1208-1224)敕建世忠庙,追封广烈侯,他是正史中有传的第一个徽州人。宋代歙县人罗愿作《新安志》列为新安先达第一。《陈书》程灵洗传只说他是新安海宁人,并未提到黄墩,但从程淘序来看,黄墩为程氏世居之地是可以肯定的。程灵洗在徽州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为后人附会出许多神奇的传说。前引《歙州图经》中就有程灵洗曾经受黄墩湖蜃托梦,为其射杀其旁吕湖之蜃,后黄墩湖蜃报恩,灵洗遂因之富贵云云。罗愿撰《歙黄墩程忠壮公庙碑》云:“今距州三十里,有地名黄墩者,墓与宅在焉。宅既汇为湖,其清可鉴,时有巨鱼出游,渔者莫敢取。相传天气清晏,往往见宫室其下云。又即其墓旁为坛而祀之,如是古矣。水旱必求,求必应。”(38)
    程灵洗逐渐成为徽州的区域之神,黄墩也因此不凡,为各宗族所注目,毕氏宗谱中对此透露出若干讯息。毕氏为前表曾居黄墩的22个名族之一,其实这是后起的说法。今传徽州毕氏宗谱有宋淳祐十二年(1252)毕范所作《本宗源流》,记迁徽源流为:“师远,字元功,咸通十二年袭父职,为永州司马,因家焉。乾符四年,再调歙州中散大夫佥书判事,偕仲子衡之官。甫一期而卒,遭巢寇扰东南,遂墓歙邑上南黄墩。”(39)
    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毕师远原家永州,在歙任职不过一年就死了,他在徽时间很短,当然是居住在歙县县城,不可能到30里外“遂居黄墩”。在遭遇大乱的情况下,无法归葬乡里,被迫就地安葬,是可以理解的。至于选择葬于黄墩,则可能与“忠壮故居”的地望有关。据明代程氏后人记载,在程氏祖墓附近盗葬的情况相当严重:“成化末,异姓遂侵葬墓前,渐遍满于东南西三面,无隙地矣。”(40) 为求风水而“墓于黄墩”比为避乱而“居于黄墩”更为可信。
    2、造成黄墩地望急剧升值的关键人物是朱熹。朱熹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云:“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旧谱云长春乡呈坎人)”,“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卒葬连同,子孙因家焉。”(41)
    按,朱熹所见“旧谱”为呈坎人,所“听闻”则为黄墩人,呈坎与黄墩相去甚远,“旧谱”与“听闻”抵牾,惟旧谱今已不存,其是非不可考,但朱熹自承出于黄墩却是千真万确。朱熹殁于宋庆元六年(1200),身前尚被列为“伪学奸党”,抑郁而终,但身后地位不断攀升:嘉定二年(1209),赐谥文公;宝庆三年(1227),追封太师信国公;绍定三年(1230),改封太师徽国公。元明清三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清康熙年间朱熹在孔庙中被抬升到十哲之列,获得了孔子之后儒者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黄墩作为朱子故里,其地位亦扶摇直上。
    3、明代程朱阙里的确立,使黄墩完成了升值的全过程。从元代开始,徽州学人在朱子故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程颢、程颐和徽州、黄墩的历史联系。元代胡炳文撰《徽州乡贤祠记》,明确提出二程之先出于徽州。胡炳文的依据是欧阳修《冀国公神道碑》,称“中山之程出于灵洗”,中山之程徙河南,至宋遂有二程出焉,故二程“实吾新安黄墩忠壮公后也”(42)。程敏政更依此大加发挥,所纂《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极尽考辨之能事,称二程之后有南渡回徽州者,休宁陪郭程氏即是二程的直系后裔。万历四十三年(1615),赵滂等人编成《程朱阙里志》,号称“新安第一书”,高攀龙在序中称颂道:“程夫子生洛,朱夫子居闽,人知三夫子洛闽相去之遥,不知两姓之祖同出歙,又出于黄墩之撮土也。天地之气,山川之灵,钟为圣贤,或发于一时一地,或培其先世而发于异地异时,盖上下千古不能几见。然则黄墩者,固千古灵异所钟而歙之最胜事也。”(43)
    清代,经徽州官僚士绅的不断努力,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弘历为黄墩亲赐御书“洛闽溯本”(44),此举标志着黄墩的特殊地位得到国家政权的正式承认。至此,黄墩地望不断升值而至于顶点。徽州人引以为豪“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的地位,首先在于黄墩。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忠壮故居”的成分在降低,徽州人有意识地用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理学大师--二程、朱熹,代替了地方英雄程灵洗,作为徽州最重要的崇拜对象,将二程与朱熹连接在一起的黄墩相应的成了徽州的区域象征。系出黄墩,当然是具备徽州名族地位的重要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