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近代江南人口调查显示:在没有大量使用女工的新式缫丝厂、棉纺织厂等近代企业的江南市镇人口中,性比例严重失调(见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第200页)。 (35)樊树志指出:在明清江南,“市”的居民在多在100-300户之间,也有一些在500-1,000户之间,但为数较少。而“镇”的居民一般在1,000户以上,大者可达10,000户左右(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99、103页)。与此相对照,“村”的居民一般在100户以下。 (36)参阅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第106页。此外,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市”或“镇”的居民部分地或完全地从事农业,但是同时也有不少家住附近农村的居民在这些“市”或“镇”里进行日常性的工商业活动。虽然二者的数量不详,但至少可以部分相互抵消。 (37)在某些市镇里,外来人口甚至可能比本地居民还要多。参阅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第424-425页。 (38)例如在明代,苏州吴县、长洲两县有正式户籍的居民都被政府编入图或里(城镇居民被编为图,乡村居民被编为里),必须分摊差役。而外来商人(主要住在府城近郊)虽然人数众多,却不应役。于是有正式户籍的本地居民对于“役累土著,而利归商人”的现象深感不满。市镇上的情况也一样。 (39)所谓一股职能(或基本职能),指的是每一城市都必备那部分城市职能,如为本城居民服务的商业、服务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等职能,以及保障城市居民安居和城市运营正常进行的那些职能(如公用事业、行政机关等)(见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44-345页)。 (40)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 (4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第3章第3节。 (42)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4-306页。此外,按照1998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multimedia edition)的解释,卫星城市(satellites)指位于一个大城市附近、但不与大城市相连接的独立的城市社区。 (43)清水馨八郎将独立的卫星城市称为积极卫星城(Positive Satellite City),将依附于母市的卫星城市称为消极卫星城(Negative Satellite City)(参阅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06页)。 (44)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314-315页。 (45)按照1983年3月1日实行的新行政建制,“苏州市”辖苏州市区及常熟、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苏州市区”则包括城区(面积约29平方公里)与郊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两部分(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9页)。由于明清的苏州府城附郭县所辖范围还包括吴县,因此比现在的“苏州市区”要大一些。 (46)《现代汉语词典》对这几个概念的解释是:“市区:属于城市范围的地区,一般人口及房屋建筑比较集中”;“城区:城里和靠城的地区(区别于‘郊区’);“郊区:城市周围在行政管辖上属这个城市的地区”。 (47)关于后两个地区,见G.William Skinner:《Market-ing Systems and Regional Economies:Their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paper presented for the Symposium on So- 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n China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1900,Beijing,Oct.16-Nov.1,1980)。 (48)于洪俊、于越敏:《城市地理概论》,第172页 (49)人口密度数字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市镇之数量分析》,原为英制。 (50)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第1-128页。
(责任编辑:admin) |